摘要
早已蕴含在启蒙逻辑之中的"上帝之死"本喻示着人的成熟壮大和自由的实现,因而是积极的,但它的消极性的一面却日益凸显,更为严重的是神、上帝其实并未死亡,而是仍以不同形式隐匿地存活下来。通过评论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恩格斯对卡莱尔把上帝之死视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根源、反对无神论、主张以劳动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提出批评,认为空虚的根源不是基督教的衰微,而是基督教本身,从而与尼采颇为一致。玛门福音崇拜的"物神",马克思与尼采提醒的现代生活中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所谓的"超感性价值",都是传统"上帝"的现代表现。"神"未真死,也不可能彻底死去。新"神"仍在,仍需哲学提醒和防范。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2,共8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启蒙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尼采到朱谦之”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