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谈介词“从”的语法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介词,而这种用法是从古代汉语中的动词用法发展衍生而来的,我们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追溯其各个用法的历史来源,运用语法化的理论来解释介词用法形成的动因以及机制,力求在共时上更科学地把握介词"从"的使用规律。
作者
刘凌宇
机构地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出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年第7期120-121,共2页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关键词
从介词
动词
语法化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马贝加,徐晓萍.
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3(5):17-21.
被引量:26
2
史冬青.
两汉魏晋方所介词“从”的历史演变[J]
.山东社会科学,2008(5):150-156.
被引量:5
3
石毓智.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
.中国语文,1995(1):1-10.
被引量:111
4
陈勇.
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126-128.
被引量:8
5
张有军.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78-183.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金昌吉.
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
.汉语学习,1996(2):13-18.
被引量:38
2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48
3
石毓智.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
.中国语文,1995(1):1-10.
被引量:111
4
张有军.
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51-153.
被引量:2
5
王寅.
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5):68-73.
被引量:33
6
Traugott E C, Hopper P J. Grammaticalization[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
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London : Longman, 2001 : 2.
8
Lehmann C. 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 M]. Munich:Lincom Eropa, 1995 : 129.
9
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0
Heine B, Claudi U, Hunnemeyer F.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共引文献
144
1
侯菁文.
“从X”类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0(1):107-111.
2
郑亚秋.
上古汉语介词“自”的来源问题[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3):96-103.
3
艾朝阳,陈荣素.
论汉语“(大)约”的客体化与边界化[J]
.外国语,2021,44(1):76-90.
4
程亚恒.
河南上蔡方言的介词“掌”及其语法化[J]
.华中学术,2020(2):125-130.
被引量:2
5
张振.
河南平舆方言多功能语素“掌”的用法及其来源[J]
.汉字文化,2023(3):38-40.
6
杜广慧.
“V自”和“V自于”结构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2019(S01):14-15.
7
黄自然.
“X”与“X着”类介词辨析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被引量:4
8
沈培.
再從語法角度看《緇衣》在流傳過程中的改動[J]
.简帛,2012(1):107-121.
9
石毓智,李讷.
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否定标记“没(有)”产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语法化过程[J]
.语言研究,2000,20(2):39-62.
被引量:54
10
赵日新.
说“在”及相当于“在”的成分[J]
.语文研究,2001(4):6-12.
被引量:7
1
杨润陆.
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J]
.中国语文,2004(6):563-573.
被引量:32
2
王琪.
论“引申”与“引伸”及汉字规范问题[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20(3):58-60.
3
石毓智.
兼表被动和处置的“给”的语法化[J]
.世界汉语教学,2004,18(3):15-26.
被引量:70
4
刘晓梅.
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92-94.
被引量:3
5
吴菲菲.
论《孟子》中的“若”及其语法化趋势[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8-91.
6
王馥芳,陆谷孙.
词典编纂如何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J]
.国外外语教学,2004(4):41-47.
被引量:5
7
冯春田.
数量结构合音词“俩”、“仨”的几个问题——兼评赵元任先生的“失音”说[J]
.语言研究,2002,22(2):38-44.
被引量:19
8
宋玮.
古汉语为动用法浅析[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4(S3):44-45.
被引量:1
9
洪洁.
日语“句末名词句”意义用法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4):41-45.
被引量:4
10
曹石珠.
避繁趋简的客观体现──再论标点符号超常用法形成的原因[J]
.河池师专学报,1995,15(4):102-109.
被引量:3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