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公民社会视角下网络围观的规范发展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探讨网络围观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拟从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开始,说明网络围观现象正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并且从多方面论证网络围观对公民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同时分析网络围观的诸多不足之处,探讨网络围观的规范引导对策。
作者
陆丹红
杨道忠
机构地区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出处
《改革与开放》
2014年第11期62-64,共3页
Reform & Openning
基金
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223173)
关键词
公民社会
网络围观
公民精神
网民
网德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伍俊斌.
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J]
.湖北社会科学,2009(9):22-26.
被引量:6
2
李占乐.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J]
.理论导刊,2011(3):38-40.
被引量:9
3
笑蜀.
开始介入现实的“新意见群体”[J]
.南风窗,2009(22):35-36.
被引量:11
4
黎尔平.
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论与逻辑困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6(3):99-107.
被引量:6
5
姚丽,王志刚.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公民社会研究综述[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5):21-22.
被引量:1
6
赵辰昕.
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及政治发展(二)[J]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20(5):11-15.
被引量:7
7
倪先敏.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构建[J]
.学术论坛,2006,29(11):69-72.
被引量:3
8
况守忠,孟亮.
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2):159-163.
被引量:3
9
马静.
网络“群体极化”对公民社会体系建构的影响——以2010年“6·9圣战事件”为例[J]
.青年记者,2010(11Z):6-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80
1
储建国.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3(1):58-61.
被引量:35
2
袁祖社.
中国“市民社会”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初探[J]
.求是学刊,1999,26(4):26-31.
被引量:16
3
邱本,董进宇,郑成良.
从身分到契约[J]
.社会科学战线,1997(5):209-216.
被引量:9
4
蔡拓.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
.天津社会科学,1997(3):18-25.
被引量:26
5
朱士群.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评述[J]
.社会学研究,1995(6):41-45.
被引量:14
6
吴志忠.
信息霸权:国家主权的新挑战[J]
.国际展望,1998(6):13-14.
被引量:7
7
何增科.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3):31-40.
被引量:29
8
袁祖社.
市场经济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共契与实践—价值共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55-61.
被引量:9
9
魏万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J]
.学术探索,2004(10):19-21.
被引量:6
10
董明.
善治视域里的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探微[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1):31-37.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38
1
纪文晓,韩青.
社会组织何以能推动公共政策改善?——Z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零拒绝”政策倡导案例分析[J]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2023(1):133-153.
被引量:1
2
王林.
论社区与社区道德建设[J]
.重庆社会科学,2005(10):112-115.
3
张平,杨建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述评[J]
.理论与改革,2006(4):157-160.
被引量:1
4
陶林.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的新进展——八年来中共执政合法性研究综述[J]
.沧桑,2009(4):55-57.
5
陈发桂.
网络公众参与对我国司法生态的影响探析[J]
.学术交流,2010(1):53-56.
被引量:3
6
雒有谋.
也谈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兼与陈龙教授商榷[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3):24-25.
被引量:3
7
陈世阳,夏欢.
国家形象外交初探——以2000-2008年美国国家形象外交为例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54-59.
被引量:3
8
姚丽,王志刚.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公民社会研究综述[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5):21-22.
被引量:1
9
谢清华,漆国生.
“新意见群体”的双重影响与正确引导问题[J]
.理论探索,2011(2):107-110.
被引量:2
10
毕宏音.
“新诉求群体”的时代影响力[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344-347.
被引量:3
1
亓坤.
低调的自我保护?[J]
.新理财(政府理财),2013(9):84-85.
2
文宏.
从自发到工具——当前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3):51-62.
被引量:22
3
李艳.
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的负面效应及对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8-82.
被引量:1
4
李艳.
论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的负面效应及对策[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4):32-36.
被引量:1
5
徐漪.
网络围观:网络时代的社会参与[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8):97-99.
被引量:1
6
韩云川.
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了吗[J]
.同舟共进,2009(11):3-4.
被引量:1
7
江孝鸿,许承光.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习《邓小平文选》[J]
.江淮论坛,1983(5):7-10.
8
徐育苗.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1(1):23-28.
9
罗昭义.
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J]
.社会科学,1981(3):35-39.
10
邓亦林.
网络围观:新公共领域中社会舆论的延伸[J]
.领导科学,2011(24):7-8.
被引量:4
改革与开放
2014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