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聊斋志异》科举文化三题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蒲松龄大半生挣扎于科举场屋,屡败屡战,对于考官衡文"黜佳士而进凡庸"的不公弊端深恶痛绝;然而他并非彻底否定科举取士制度,对于八股制义也绝非持否定态度。在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科举是中下层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可靠通道,急切渴望龙门一跃的蒲松龄没有理由对于科举取士进行制度性的否定,他所希冀或企盼者,考官衡文公平公正而已。《聊斋志异》关涉科举的篇章言及清代学校、考试文化,对于今天的读者可能已经相当陌生,注释者若疏于考证,甚至以讹传讹,积非成是,必贻误学人。就《聊斋志异》中科举文化问题的科举相关名目、科举注释的偏差与缺失、八股制义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或许对于读者正确理解小说真义不无裨益。
作者 赵伯陶
机构地区 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0-186,共7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0.
  • 2盛伟:《聊斋志异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6、1692、1147、1110、1532页.
  • 3赵翼:《陔馀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75页.
  • 4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712、961、961、1630页.
  • 5张友鹤:《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33页.
  • 6孙通海等:《文白对照聊斋志异》,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29页.
  • 7丁如明等:《聊斋志异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75页.
  • 8俞樾.《春在堂随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
  • 9廖大闻:《桐城续修县志》,道光十四年(1834)本.
  • 10罗愫:《乌程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本.

共引文献1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