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最早论及"德性"范畴,见于《中庸》,比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论"德性"要早百余年。文章通过对儒家、亚里士多德"德性"说的分析与比较,以说明儒家"德性"论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主要差异:儒家将"德性"与"本性"混谈,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区分"德性"与"本性";儒家以为"德性"亦即"本性",为"天"所"命"(天命),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成于"实行",或成于教导、培养(理智德性),或成于风俗习惯(伦理德性);儒家以"仁"(爱人)德为"至善"、为全德,亚里士多德则以"中庸"为"最高的善"(至善),以"公正"(一译"正义")为全德。以"仁爱"为全德,体现了儒家伦理之根本特性在于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非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64,共8页
Social Science 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