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用好传统文化服务民族复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一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怎样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执政历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任务,要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40年1月,毛泽东又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提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此后,“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为人熟知的基本立场。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拓展,随着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价值观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受到执政党和民众的重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强劲,其表现便是国际社会各种各样的民族主义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无论在民间、知识界还是在政界均呈蒸蒸日上之势。逐步弥漫全国的“国学热”、海外孔子学院的普遍建立等等,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气息。正是在上述时代和思想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如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5月4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等,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有三个特点。
作者 杨凤城
出处 《前线》 2014年第8期56-57,共2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