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行》是由孔门后学所编认识论文献。仁、义、礼、知、圣是构成人的精神品质的五种要素,作为解释体系的仁、义、礼、知、圣是高度概括的,带有举例的性质。主要观点:1."仁型于内谓之惪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所谓"惪之行"是指具"型"于内,施行于外,有如画家画竹,胸有成竹,则笔下之竹栩栩如生。所谓"不型于内谓之行"是指未具"型"于内(尚未在心中建立起对于客观外界的理性认识)而施行于外,有如初学者画竹,胸中无竹,临时模仿,则笔下之竹了无生气。2."惪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惪,天道也",善指向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学得好即为"善";德则指向经继承而有创造发明,人群中优秀者原创性的正确认识具有与天道相通的品格。必须指出,作为认识意义的"惪"不能直接等同于形上之"天道"。3.学者或认为《五行》中"闻见是人的感觉,聪明是人的能力,圣知是人的知识",是可以接受的意见。4."金声而玉振之",金、玉皆状声之美者,辨别出外界"金声"要求主体有相应的知识准备,"玉振之"是指主体容纳客体之"金声"并作出超越"金声"的"玉振"。有如人皆识新疆民歌金声之善,"有与始,有与终也";而王洛宾以其音乐天赋由原曲谱出新声,此所谓"有与始,无与终也"。5.《五行》"形于内"、"闻而知之"、"圣之思也清"等文例中的"圣"须经忧、知、悦、安、乐而"惪",不同于《中庸》"不思而得"之"圣人"。《五行》之"圣"应放在知识论的范围内来理解。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57,共19页
Acade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