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艾滋病歧视“社会墙”的形成及消除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因艾滋病具有高致死率、多传染途径及不可治愈的特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态性歧视已然形成了"社会墙"。这堵墙不仅阻隔了艾滋病感染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也严重限制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增加社会参与、规范媒体报道,转变社会观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帮助艾滋病感染者转变观念都是破除艾滋病歧视的有效途径。
作者
王名娇
廖智柳
机构地区
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7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墙
艾滋病歧视
社会公众
分类号
C913.8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1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04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7
1
高开焰,罗要武,杨立瑾,齐建华,杨金奎,韦晓宇.
考察美国艾滋病防治的见闻与思考[J]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233-235.
被引量:4
2
刘颖,时勘.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23-131.
被引量:35
3
陈晶,方鹏骞.
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3):318-320.
被引量:30
4
何力.
对我国艾滋病立法相关问题的思考[J]
.新远见,2009(4):79-85.
被引量:3
5
王和平.
正视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墙”问题[J]
.新东方,2010(3).
被引量:1
6
黄家亮.
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J]
.思想战线,2005,31(5):89-93.
被引量:42
7
杨林芳,孙倩.
提高对大学生群体“反歧视艾滋病教育宣传活动”效果的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3-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81
1
崔山.
征地批前程序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4):21-23.
被引量:2
2
梁惠.
论道德偏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3):45-49.
被引量:2
3
张晓玲.
试析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中的土地制度[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55-57.
被引量:7
4
陈卫永,邓晶,陈树昶,罗艳,陆航.
杭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疾病监测,2005,20(2):62-64.
被引量:8
5
王佐卿,王树山,王秀岩.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5):345-348.
被引量:22
6
朱传桂,夏莉.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分析[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68-69.
被引量:4
7
曹晓斌,庞琳,吴尊友.
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消除策略[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3):235-236.
被引量:60
8
阎志华,吴尊友.
耻辱和歧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负面影响[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4):310-311.
被引量:78
9
施小明,QIAN Han-zhu,高建华,乔晓春,杨忠民,郑锡文,汪宁.
山西省某既往有偿献血地区村民艾滋病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0):917-918.
被引量:26
10
郭欣,程怡民,李颖,黄娜,武俊青,汝小美.
对艾滋病歧视与偏见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3):3300-3303.
被引量:33
共引文献
104
1
李小芳,罗木散.
“斯色毕”:传统医学有效性的地方案例[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3(1):15-26.
2
桑子青,顾凡.
农民社会歧视现象分析[J]
.社科纵横,2008,23(1):136-138.
3
谢忠华,杨小媚.
涉“艾”者违法犯罪法律规制探析[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4):53-57.
被引量:2
4
李娉婷.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道德困境与出路——以药家鑫案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12(S1):193-196.
被引量:1
5
何冰,李肖坚,夏春和,刘璀.
P2P信任模型中的歧视行为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S1):191-195.
6
王爽.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简析名牌的社会效应[J]
.消费导刊,2009(20):16-16.
7
冯寿林.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行为[J]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15(2):12-19.
被引量:7
8
黄萼华,樊民胜.
疾病歧视的思考[J]
.医学与社会,2007,20(1):31-32.
被引量:4
9
邓佑文,李长江.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学分析——以平等权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11):123-126.
被引量:16
10
潘明.
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07(12X):8-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9
1
张丁丁.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治疗策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15-7916.
被引量:9
2
臧静,王凯娟.
羞辱与歧视对艾滋病传播机制的影响及对策[J]
.医学与哲学(A),2009,30(4):33-35.
被引量:12
3
陈晶,方鹏骞.
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3):318-320.
被引量:30
4
周平(综述),俸卫东(审校).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J]
.健康天地(学术版),2010,4(2):105-106.
被引量:3
5
孙丽娜,孙业桓,张栋栋,赵琼,王锋生,钮娟娟,龚磊.
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与其家属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1219-1222.
被引量:43
6
刘广三,徐永芹.
“标签论”述评[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6):60-65.
被引量:13
7
李贞贞,王红红.
艾滋病相关歧视社会心理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下旬版),2014,28(3):1029-1032.
被引量:11
8
高明香.
昌乐县高中学生预防控制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8):29-32.
被引量:1
9
潘绥铭,侯荣庭.
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价值理念[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4):113-11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宋丽梅,张志宏.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方法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3-4.
被引量:3
2
如何编写参考文献[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4-4.
3
李艳霞.
从标签理论解读艾滋病歧视[J]
.医学与法学,2016,8(2):47-5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王茂美.
自我与他者之间:艾滋病患者的“双重”歧视问题——基于云南L艾滋病防治中心的实证调查[J]
.医学与哲学(A),2016,37(7):37-39.
被引量:7
2
刘峰,齐宝宁,张义,王林江,李广智,陈飒,张佳.
陕西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7):792-794.
被引量:4
3
吴霞,罗志,杨丽华,薛皓铭,王瑶,杨榆,郑亚庆,朵林.
中国艾滋病患者内在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应用预防医学,2017,23(6):519-521.
被引量:3
4
谭琳琳,陈懿.
艾滋病检测实名制[J]
.预防医学,2018,30(7):701-703.
被引量:3
5
马钰香,张翔,戴菲菲,曹洋,虞海平.
综合性医院收治HIV/AIDS手术患者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
.现代医院管理,2021,19(3):35-38.
被引量:5
6
罗淑星,周海龙,周超,赵靖.
重庆市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焦虑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1,37(10):1371-1375.
被引量:5
7
冯金龙,覃冠文.
监狱民警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及其防控[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2,34(4):51-58.
1
朱小根,朱其良.
艾滋病歧视的归因及建议[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3):118-122.
被引量:9
2
广闻博览[J]
.健康生活(家庭)(下),2009,0(7):64-64.
3
丁山.
与异性正常交往有益[J]
.婚育与健康,1997,0(6):36-37.
4
孙隆梅,刘兴华.
谈谈初中男女生的正常交往[J]
.初中生学习技巧,2002(7):38-39.
5
然超.
只到暧昧边缘[J]
.人生与伴侣(智慧),2008(10):36-37.
6
石万东.
人生何以“致远”[J]
.新湘评论,2015(2):46-47.
7
商果.
婚外友情断想[J]
.社会,1988,8(7):26-27.
8
报刊博览[J]
.新农村,1998(2):33-34.
9
刘能.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5(6):136-164.
被引量:82
10
杨娟.
以社区为依托的艾滋病防治工作[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0):26-27.
被引量:2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