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的源起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孔子。《论语》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愤”是思而不通造成的一种抑郁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才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搞通的最佳时机,即“启”;“悱”是欲言不出的窘境,孔子建议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即“发”,所以创造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情景,但又遇到困难意欲解决是教师启发教学的前提条件。有些教师喜欢“一夫当关万夫莫言”,一入在数学课上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学习被动消极。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他们采取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把目标定位在做题上,而非真正的思维培养,这样的教学仍不具有启发性。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无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