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品德加分:好事当办好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青少年道德品质取向无时不受制于教育导向的影响,高考品德加分的提出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教育在评价导向上,更加重视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学校德育通过自身途径、方法、评价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让高考品德加分真正成为青少年积极道德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者 曾长秋 凡欣
出处 《中国德育》 2014年第12期11-16,共6页 Moral Education China
  • 引文网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4-125.
  • 2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1-5. 被引量:118
  • 3罗伯特·纳什.德性的探寻: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C].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
  • 4弗吉利亚斯·弗姆.道德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5.
  • 5张锡勤,柴文华:中国道德名言选粹[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5.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周作宇.怪圈:生活教育向考试教育的蜕变[J].教育学术月刊,1995(5):20-22. 被引量:4
  • 2何秀煌.新世纪的道德教育——从记号学的观点看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道德与公民教育——东亚经验与前瞻[M].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1996.14.
  • 3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0-143,147.
  • 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28.
  • 5胡塞匀.胡塞尔全集(第六卷)[M].-,-.462.
  • 6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27.
  • 7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7.
  • 8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84.
  • 9张自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7.
  • 10杜威 胡适(译).杜威五大演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76.

共引文献123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