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六经传变的探讨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对比,及《伤寒论》中描述的关于六经传变内容的分析,认为伤寒六经和内经六经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六经理论,并将其结合临床,进一步扩展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伤寒六经辩证体系。
作者
郑波
机构地区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19期134-135,共2页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六经
传变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2
1
徐传河.
《伤寒》六经传变之我见[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48-49.
被引量:2
2
马家驹,谢培凤.《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J].中国中医药报,2008.(11):2.
共引文献
1
1
庞军,王开龙,唐宏亮,雷龙鸣,甘炜.
“开阖枢”争议之我见[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2-1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62
1
周伟生,严英,莫伟.
浅论中医模糊思维[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2):114-116.
被引量:9
2
柴瑞震.
《伤寒论》六经实质探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0):28-29.
被引量:3
3
刘景源.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13-14.
被引量:6
4
李延斌.
体质与伤寒六经病传变关系的探讨[J]
.国医论坛,1994,9(6):8-9.
被引量:3
5
赵文鼎.
试论《周易》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说的影响[J]
.甘肃中医,2005,18(11):1-2.
被引量:4
6
郭任.
《伤寒论》六经病变本质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21-523.
被引量:3
7
何德昭.
论“和”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核心[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6-7.
被引量:15
8
许燕萍,蔡小平.
从升降理论谈“少阳为枢”及小柴胡汤证治[J]
.中医研究,2006,19(9):9-10.
被引量:12
9
赵红萍,马文辉.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是《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3-4.
被引量:6
10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引证文献
6
1
樊新荣,范铁兵.
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J]
.医学综述,2015,21(9):1656-1658.
被引量:1
2
朱旺旺,张保伟.
试探《伤寒论》六经传变的理论依据[J]
.国医论坛,2017,32(6):1-2.
被引量:2
3
朱旺旺,张保伟.
从经络方面浅析六经传变理论[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2757-2759.
被引量:6
4
付兴,付义,曾科星.
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思考《伤寒论》六经内涵[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432-2435.
被引量:5
5
周露,曾英坚.
六经传变规律在血癌病症治疗中的应用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19):78-79.
6
陈永刚,王明航,赵晶晶,李素云.
从“位、时、象”识六经及临床应用探赜[J]
.世界中医药,2023,18(11):1567-1571.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袁丽丽,郭春阳,王静雅,贾永森.
从“日晡潮热”谈六经的内涵和外延[J]
.江苏中医药,2016,48(5):12-13.
被引量:3
2
廖若晨,张卫.
《伤寒论》三阳经传变规律探讨[J]
.陕西中医,2019,40(11):1616-1618.
被引量:7
3
胡旭璇,张卫.
小议三阴三阳到伤寒表里的认识[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1-3.
被引量:2
4
杨凌毓,贺煜竣,宋伯骐,张亚兰,刘未艾.
《伤寒杂病论》针灸治疗特色[J]
.河南中医,2020,40(4):490-492.
5
韩景辉,杨海燕.
中医对心血管事件链的认识及脉积病的重要地位[J]
.中医学报,2020,35(11):2311-2314.
被引量:5
6
刘静,唐玲,李山,马雪玲,张大华,张雪键,赵丹凤.
从《伤寒论》看中医特色临证护理思维[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0):151-155.
被引量:6
7
金顺子,张松兴.
六经理论与针灸临床[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6):113-115.
被引量:1
8
丁鹏,龙坤兰,张楷晨,周秀娟,陈骏,张松,高培阳.
基于“阳气不足、阴邪弥漫”为核心病机的脓毒症理论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99-102.
被引量:2
9
陈光华,王涛,舒波.
清胰汤介导JNK信号通路调控急性胰腺炎小鼠免疫系统对全身炎症反应及抗炎反应的作用机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8):249-253.
被引量:2
10
潘婷,张治国,张重阳,梁俊杰,孟言,邢御,白鹏.
浅析五苓散理法对针刺临床的指导[J]
.环球中医药,2024,17(2):284-287.
1
李永清,聂耀.
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J]
.陕西中医,2008,29(1):103-105.
2
彭湃,赵天一,郝云,张欣萌,由凤鸣,郑川,窦建卫.
方证对应、八纲辨证与六经理论关系探析[J]
.国医论坛,2017,32(1):12-13.
被引量:3
3
卢亮球.
伤寒六经理论和时间医学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2):181-182.
被引量:1
4
陈泳如,樊毓运.
从《伤寒论》六经理论看糖尿病的辨证施护[J]
.河南中医,2012,32(8):954-956.
被引量:4
5
程永,吴凯,朱艺,陈丽,丁玉廷,黄程,唐曦,张玲.
10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六经证型”分布规律调查与机制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113-117.
被引量:7
6
彭清华,朱文锋.
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3)[J]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34-135.
被引量:2
7
郁保生.
试述《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79-1481.
被引量:2
8
彭清华,朱文锋.
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6)[J]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1-331.
被引量:4
9
冯世纶.
经方的方证体系[J]
.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0):629-632.
被引量:10
10
王军,陈晟,赵吉平.
小议针灸在《伤寒论》中的应用[J]
.西部中医药,2015,28(10):79-81.
被引量:2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 第1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