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病”的意义与“泪”的源流——林黛玉与中国文化感伤主义传统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感伤主义传统的一个突出表征,林黛玉的“病”与“泪”,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追溯中国文化对病态美的欣赏的源流,不但可以使我们串联起作为《楚辞》文化特征的巫风传统、汉晋神仙家想象和维摩诘信仰的共同影响,而且可以使我们对遍布于古代诗文、词曲、小说、雕塑、书法、绘画、园艺等领域的,
作者
邵宁宁
机构地区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8-77,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感伤主义
林黛玉
传统
源流
意义
文化内涵
文化特征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5
共引文献
115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5
1
柄谷行人 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三联书店,2003年.第135页.
2
《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244页.
3
陈存仁、宋淇.《红楼梦人物医事考》第8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陈存仁、宋淇.《红楼梦人物医事考》第9章"林黛玉泪尽夭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6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第89页.
7
《英文版作者序》,《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第11页.
8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页.
9
《增修诗话总龟》前卷九.
10
《柳如是别传》中册第457—458页,三联书店,2001年1月版.
共引文献
115
1
彭春凌.
脱魅中的巫魅——论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因素[J]
.中国比较文学,2004(3):122-139.
被引量:6
2
任现品.
“诗可以怨”与“苦闷的象征”——论中日文学创作心理动力差异[J]
.理论学刊,2001(1):117-119.
被引量:3
3
刘绍瑾.
现代化语境下的六朝文学观念[J]
.学术研究,2004(9):116-121.
被引量:1
4
张光芒.
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哲学建构[J]
.文学评论,2002(2):107-116.
被引量:9
5
海青.
被遗忘的现代性——评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J]
.文艺研究,2004(5):130-133.
被引量:2
6
李峰.
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
.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7
俞兆平.
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思潮的历史定位[J]
.文艺研究,2004(6):19-26.
被引量:19
8
陈太胜.
死亡意识与鲁迅的人生思想和文化思想[J]
.鲁迅研究月刊,2000(12):38-43.
被引量:3
9
王人恩.
双木起而二马废——试论林黛玉形象对冯小青的继承和超越[J]
.明清小说研究,2003(4):119-130.
被引量:14
10
王家平.
再论鲁迅与中外宗教文化——回应曹振华先生的“对话”[J]
.鲁迅研究月刊,2001(7):13-2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2
1
张园.
乱世哀歌谁为悲──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悲剧意识[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6):46-51.
被引量:6
2
梁君梅.
静默中,谁唱人生苍凉歌——解读张爱玲小说[J]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86-91.
被引量:3
3
辛若水.
从林黛玉、葬花吟的魅力到精神自杀[J]
.红楼梦学刊,2002(4):134-146.
被引量:12
4
纪健生.
诗词为心——林黛玉形象八题[J]
.红楼梦学刊,2001(3):98-111.
被引量:11
5
高淮生,蔡燕.
近25年来李商隐诗歌研究述评[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54-57.
被引量:1
6
张颖.苍岭的底色--论苍凉感在张爱玲世界中潜在的原因[J].东疆学刊,2001(3):105-108.
7
李商隐.祭裴氏姊文[M]//吴调公.李商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68.
8
李商隐.玉溪生诗醇[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张小虎,杨军.
《红楼梦》中林黛玉感伤主义的审美价值[J]
.文学教育,2008(21):76-77.
被引量:1
10
曹燕云.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苍凉格调[J]
.广东科技,2009,18(10):93-9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王慧萍.
林黛玉与张爱玲苍凉悲观心态比较[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63-65.
2
王慧萍.
李商隐与林黛玉感伤情调之比较[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5(1):84-85.
被引量:1
3
郭晓雨.
明清小说中的瘟疫叙事之价值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9):5-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赵志丽.
论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J]
.吕梁学院学报,2017,7(6):21-23.
1
刘学锴.
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J]
.文学遗产,1987(1):51-58.
被引量:12
2
修立梅.
《泰比》与感伤主义传统[J]
.国外文学,2012(1):87-95.
被引量:2
3
崔伟生.
五绝二首[J]
.法音,1994,0(5):33-33.
4
许东方.
什么是美?——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命题[J]
.作家,2009,0(18):137-138.
5
刘小辉,张喆.
试论《恋爱中的女人》男主人公之间的情结[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6):106-108.
6
刘曙初.
论王维诗歌中的女性意象[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68-72.
被引量:2
7
王钦.
论日本文学的病态审美意识[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3):87-89.
被引量:1
8
胡倩,胡旭.
晚清桐城三家诗里的感伤情绪[J]
.东疆学刊,2016,33(3):33-38.
9
陈磊,李国明.
《山居秋暝》的欣赏与思考[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6):69-71.
10
傅崇爱.
浅论古诗词教学中对意境美的欣赏[J]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1):50-51.
被引量:4
文艺争鸣
201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