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时代的青年“萌文化”探究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网络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表露和实现,而置身其中的年轻一代更是将基于"萌"这一概念的语言、行为等演绎成了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的"萌文化"。本文从"萌"的起源谈起,探讨青年"萌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从青年自身和媒介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年"萌文化"出现的原因。
作者
曹文欣
机构地区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出处
《新闻世界》
2014年第8期134-135,共2页
News World
关键词
萌文化
亚文化
网络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齐珮.
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J]
.外语学刊,2010(4):87-90.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岡田斗司夫.才タク学入門[M].東京:新潮社,1996.
3
岡田斗司夫.才少夕ク迷い道[J].東京:文芸春秋,1999.
4
束浩纪.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M].東京:講談社,2001.
5
斋藤譞.戦闘美少女の精神的分析[M].東京:筑摩書房,2004.
6
胡疆锋.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探讨[J]
.艺术评论,2007(12):83-88.
被引量:4
7
孟登迎.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
.外国文学,2008(6):93-102.
被引量:132
8
成晓光.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
.外语学刊,2009(1):9-15.
被引量:83
共引文献
17
1
蒋新桃.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关于汉语流行语“萌”的分析[J]
.惠州学院学报,2020(5):83-88.
2
杨竹,孙莲花.
“萌”与“萌え”的中日对比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95-98.
被引量:8
3
王芳.
日源ACG网络流行语构词类型分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41-44.
被引量:7
4
黄宇雁.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15-19.
被引量:11
5
费勇,辛暨梅.
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6.
被引量:6
6
白解红,王莎莎.
汉语网络流行语“萌”语义演变及认知机制探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139-142.
被引量:25
7
孟红淼,徐小淑.
日本动漫中的“萌”文化[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25-26.
被引量:1
8
应珂,余斌.
“萌”意何来:“感觉自己萌萌哒”初探[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9):124-125.
被引量:3
9
呼红宝,蒋长刚.
流行语“萌”的模因论阐释[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8):111-114.
被引量:2
10
李谊,张玉铎.
网络视阈下“萌”的受容轨迹及语义演变的探讨[J]
.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2(4):65-71.
同被引文献
10
1
刘成纪.
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J]
.中州学刊,2005(3):247-248.
被引量:24
2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2013.htm,2009-08-24.
3
都市时报数字版.http://times.clzg.cn/htmF2012-12/10/content.317488.htm.
4
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
刘毅.
“错位”的狂欢——对电视选秀中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冷思考[J]
.声屏世界,2011(7):39-41.
被引量:4
6
李靖.
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7):117-120.
被引量:3
7
朱琴.
萌文化流行的心理原因解析[J]
.文学教育,2014(21):90-92.
被引量:9
8
邱芳芳.
网络娱乐新闻中的童星“标签”对儿童的影响——以《一年级》网络新闻为例[J]
.商,2015,0(7):190-191.
被引量:1
9
张庆贺.
论网络媒体环境下“童年的消逝”——以《小戏骨白蛇传》为例[J]
.现代视听,2016(11):44-47.
被引量:5
10
杨懿凡.
读《童年的消逝》——对当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7(28):204-20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王报芬.
以网络“萌”来解析青少年的身体文化符码[J]
.今传媒,2015,23(2):168-169.
被引量:1
2
罗丽珍.
小戏骨版《红楼梦》走红现象分析[J]
.中国报业,2019,0(24):72-7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曾昕.
严肃议题的消解与重构--亚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议题传播[J]
.新闻春秋,2020,0(1):90-95.
被引量:2
1
赵美玲,赵以保.
对“洋节”热的思考[J]
.当代社科视野,2008(6):38-41.
被引量:6
2
张颐武.
“乐活”的大文化价值[J]
.瞭望,2007(32):53-53.
被引量:4
3
耿懂.
加强牧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思考[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3):66-67.
4
杨云迪.
浅析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J]
.青春岁月,2013,0(23):427-427.
被引量:1
5
曹娜.
国学与文学的关系述要[J]
.才智,2014,0(19):264-264.
6
张伟.
对中国文化“有无问题”否定性理解之思考[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29.
7
胡秋萍.
纯净的栖息地[J]
.大理文化,2009(2):16-17.
8
梅其蕉,章绍麟.
文化选择与先进文化的繁荣[J]
.试题与研究(高中文科综合),2011(4).
9
高丙中.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
.社会学研究,1997(1):115-119.
被引量:91
10
严前海.
中国电视剧进入西方文化市场的叙事策略探讨[J]
.中国电视,2007(10):47-50.
新闻世界
201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