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道”不可道吗?——从“名”“实”之辨重新审视《老子》第一章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道可道,非常道"从具体哲学概念("道")的形成这个角度阐明"自然之道"首先必须通过言说来呈现,但作为"名"的"道"与自然实存的"常道"之间存在着张力。"名可名,非常名"则从一般意义上阐述了万物之"名"与自然物本身之间的张力。言说(人为)造成了"名"与自然本真之"实"的分离,于是在呈现本根之道的方式上有了自然之始与言说之始之异,在认知"道"的方式上有了虚静以观与名言以析之别。然而哲学必然通过言说,"道"首先是言说的产物,静观、玄鉴则是超越言说的另一种体道方式。为了在言说中阐明不可言说的"自然之道",作为哲学文本的《老子》大量使用了表意玄远、模糊晦涩的"名"来言说的方式,试图以此超越"名"的辨析功能。在认知"道"的方法上,老子实际上向我们昭示:言默皆达,殊途同归。
作者 萧无陂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2,共8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以前道家自然观念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研究"(13CZX030)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YBB180)的阶段性成果 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计划资助
关键词 自然 言说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老子·第二十五章》[M].,..
  • 2《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页.
  • 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9页图版30~34号、130页释文.第135页注释[七八].
  • 4周可真.“体道”的必要性、原理及方法——《老子》道篇首章新解[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6):16-21. 被引量:9
  • 5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96页,.
  • 6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页.
  • 7.《史记·日者列传》[M].,..
  • 8王弼.《老子注》[M].,..
  • 9康中乾.《老子》第一章新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4):36-43. 被引量:5
  • 10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7页.

二级参考文献31

  •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 2《甲骨文合集》21901,郭沫若主编,中华书局,1978-1982年.
  • 3《甲骨文合集》22445.
  • 4杨义新著.《韩非子还原》.中华书局,2011年.
  • 5黄钊.《竹简<老子>的版本归属及其文献价值探微》[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6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2页.
  • 7.《论语》[M].,..
  • 8.《老子》[M].,..
  • 9.《老子注》[M].,..
  • 10.《史记》[M].,..

共引文献123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