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寻欢作乐者的泪滴——戏院、歌仔戏与殖民地的观众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戏院随都市兴起而开始普及,演剧的商业机制获得发展,以此为背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仔戏生成今日所熟知的模样。本论文聚焦191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的台湾社会,歌仔戏从初具戏剧形貌的"老歌仔戏"时代到进入戏院后体制发展成熟稳定的一段时间,透过戏院、演出、观众三者的有机连结阐明这段歌仔戏"重新诞生"的重要过程。本论文同时指出,歌仔戏虽然于1910年代获得登上戏院内台的机会,却也必须力图挣脱"淫戏"恶名,尝试多元创新,争取市民大众的支持,进而在1930年代发展出完备稳定的戏曲体制。在这段时间中,大凡戏院演出中其他剧种所能提供的"现代"体验,歌仔戏班都有能力提供,它也同时发展出远较外台时期更为专业、精进的表演艺术。由于根植民间社会的歌仔戏折射出殖民现代化下台湾新兴市民大众感伤自怜的精神面貌,成为此时期殖民地台湾都市文化的鲜明表征。
作者 石婉舜
出处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97,共16页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基金 "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殖民地的观众:日治时期台湾的剧场 现代化与主体型构"(NSC100-2628-H-007-039 MY2)研究成果的一部份 参与执行此计划的硕 博士生先后有赖品蓉 石廷宇 彭玉萍 李孟勋等诸氏。论文初稿曾宣读于"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戏曲学院 2012年12月22-23日) 期间承蒙与会学者傅谨 平林宣和等诸先生惠赐宝贵意见 谨此致谢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7

  • 1容伧,《再谈台湾女班》,《江声日报》,1931年3月19日.
  • 2容伧,《再谈台湾女班》,曾学文,《歌仔戏传人厦门初期的演出型态初探》,《民俗曲艺》88(1994),页60.
  • 3梁秋虹.《社会的下半身:试论日本殖民时期的性治理》(新竹: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页80-95.
  • 4《警察官台湾藉潦留教料》,《语苑》1937年8月15日,页21-24.
  • 5杨守愚.《瑞生》,叶石涛,钟肇政主编《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第二册《一群失业的人》(台北:远景,1979),页93-114.
  • 6杨守愚.《瑞生》,《台湾新民报》404-406号,1932年2月27日,3月5,12日.
  • 7石婉舜.《殖民地版新派剧的创成--"台湾正剧"的美学与政治》,《戏剧学刊》第12期,2010年7月,页35-71.
  • 8黄裕元.《日治时期台湾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论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与社会》,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论文,2011,页140-142.
  • 9柯荣三.《台湾歌仔册中"相褒结构"及其内容研究》(台南: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论文,2009).
  • 10王顺隆.《歌仔戏文的合撤押韵:以日治时期的歌仔戏老唱片为例》,收于徐丽纱,林良哲,《从日治时期唱片看台湾歌仔戏(上册:探索篇)》,页164-172.

二级参考文献8

  • 1邹自振.《闽剧史话》,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
  • 2(明)王世懋.《闽部疏》,《丛书集成初稿》第三一六一种.
  • 3李乡浏、李达.《福州习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 4唐希.《福州文化散论》,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
  • 5王宇.《闽剧反映的福州社会的思想观念》,王评章等主编.《福建省艺术科研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 6刘训玮.《闽清县志》卷五《礼俗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 7(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上元》,清抱山堂抄本十二册.
  • 8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