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传播特点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知识信息时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在接受微传播,享受微内容,微传播正在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微内容的传播迎合了社会的快节奏气息,符合了时下追求时尚、追逐个性的潮流,网络微传播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的特点,它正在以一种微小的内容传递巨大的能量,慢慢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 金婷
出处 《新闻前哨》 2014年第9期41-42,共2页 Press Outpos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6

  • 1付建明.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1):20-22. 被引量:9
  • 2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
  • 3思远.新浪微博每秒信息量峰值较Twitter高出7000条[EB/OL].(2012-01-30)[2013-05-01].http://tech.sina.com.cn/i/2012-01-30/15386667286.shtml.
  • 4百度百科.“微传播”词条[EB/OL].[2013-05-01].http://baike.baidu.com/view/3010350.htm.
  • 5百度百科.“正能量”词条[EB/OL].[2013-05-01].http://baike.baidu.com/view/4318053.htm.
  • 6孙丽萍.“正能量”当选年度最热词[EB/OL].(2012-12-31)[2013-05-01].http://www.nx.xinhuanet.com/2012-12/31/c114211171.htm.
  • 7百度百科.“负能量”词条[EB/OL].[2013-05-01].http://baike.baidu.com/view/1083523.htm.
  • 8崔清新,郭丽琨.中国拟立法保护网络信息安全[EB/OL].(2012-12-24)[2013-05-01].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2/24/c_114141821.htm.
  • 9齐立森.网络“微内容”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6):65-65. 被引量:6
  • 10张恒山.美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手段[J].红旗文稿,2010(9):33-36.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24

同被引文献84

  • 1董天策.“新闻敲诈”的治理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4(6):53-56. 被引量:5
  • 2谭天,苗阳.“微传播”:纪录片传播的新阶段[J].新闻与写作,2014(5):35-37. 被引量:6
  • 3冯杰.如何实现传媒融合发展[J].传媒,2014(18):25-26. 被引量:5
  • 4周鸿祎:《互联网思维是常识的回归》,新华网2014年10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4-10/08/e_127070904.htm.
  • 5郭全中:《旗帜鲜明反对"内容为王"》,2014年7月8日,http://news.14-07-08/18471823,1254535910,4ac6b2e60102RWXj.shtml.
  • 6新华社记者:《"新闻圣徒"的台前幕后》,新华网2014年9月29日,http://news.nhuanet.com/legal/2014-09/29/c-1112682962.htm.
  • 7中国青年报记者:《北大博士生被曝抄袭国外论文,论文抄袭何时休》,2014年8月25日.
  • 8张苗苗.美术馆展览:在美术史叙事与当代文化建构之间[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 9黄墨樵浅论微传播语境下的故宫文化推广[A].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C];2013.
  • 10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J].传媒,2009(8):69-70.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