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佛经翻译中“文质之争”的中国诗学阐释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历史上佛经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文质之争"就表象而言,是关于如何译经的方法论之争,但从实质来看却是中国古代诗学延伸至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故其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诗学之特点,蕴含深邃的中国文学之道和伦理思想。阐释这两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完整解读"文质之争"这一存在背后的存在。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8-142,共5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孟昭连.文白之辨——译经史上文质之争的实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0-140. 被引量:8
  • 2梁启超.梁启超佛学文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 3张春柏,陈舒.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J].国外外语教学,2006(1):51-56. 被引量:15
  • 4僧柘.出三藏记集IM].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 5释慧皎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195.
  • 6彦琮.辩证论[M]//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7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5-320.
  • 8刘宝楠.论语正义[M].诸子集成: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 9刘向.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1.

二级参考文献45

  • 1孔慧怡.从安世高的背景看早期佛经汉译[J].中国翻译,2001,22(3):52-58. 被引量:14
  • 2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J].文学遗产,2002(5):4-10. 被引量:24
  • 3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4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5魏·何晏注,宋·邢爵疏.《论语注疏》卷一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6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北京:中国书店影印《四书五经》本,1984年.
  • 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 8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七《三代改制文》,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2年
  • 9向宗鲁.《说苑校证》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 10清·陈立.《自虎通疏证》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共引文献267

同被引文献25

  • 1石海军.关于汉译佛经文学——兼评《佛经的文学性解读》[J].国外文学,2005(4):79-84. 被引量:4
  • 2曹明伦.约而意显 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5):122-125. 被引量:8
  • 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1页.
  • 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5梁·释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 6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7严复.《天演论》译例言[A].见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修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8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修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9赵与时,撰.傅成,校点.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10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M] //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