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仰,只要得佛心或佛法印可,则弟子的境界无可争议。释迦佛圆寂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从心印方面说,自然不能说凡亲近过佛陀的佛弟子都得到了佛陀心印;从法印方面说,释迦佛圆寂后传出的非阿含经典能不能作为法印一度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以之印可修行者的境界了。由是,非阿含经典提出"依法不依人"的判断标准,将心印置于法印统摄下。龙树等大师进一步揭示阿含经典与非阿含经典的一致性,彻底解决了依从非阿含经典修学者的法印问题。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似乎独重心印,其实并未忽视法印的作用,仍然是心印与法印并重。禅宗以经典印心,原因有五:其一,每有邪师混进佛法中来坏乱佛法,以经典印心可以遏制邪师乱法;其二,既然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佛经自然也可以印心;其三,禅师在堪能传佛心印前有一段修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法印心;其四,禅师传佛心印,如不依佛经印心,难以取信学人、息世讥嫌;其五,初心学者未见道前,欲求进修,乃至欲择明师,都必须依佛经印心。当然,因缘不同,禅宗借以印心的经典会有变化,从中土初祖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到五祖、特别是六祖以后以《金刚经》印心就是例证。今天的佛教界与隋唐时期的佛教界不同,多数人不是精通教理,而是不通教理,因此大多不宜继续依《金刚经》印心,而宜依广明教理的《楞伽经》印心,否则修行者难免得少为足。
作者 冯焕珍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09,共9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天台宗与华严宗佛教思想的比较研究"(11BZJ01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0

  • 1唐·释玄奘译.《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第697页上-中.
  • 2姚秦·鸠摩罗什译.《自在王菩萨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3册,第927页上.
  • 3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22《序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册,第223页中.
  • 4元魏·般若留支译.《正法念处经》卷46《观天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第275页上.
  • 5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遗教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第901页上,第901页中.
  • 6隋·释智额.《摩诃止观》卷7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第98页上.
  • 7宋·释普济纂.《五灯会元》卷1,《大藏新纂璀续藏经》第80册,第31页上.
  • 8唐·释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82页上.
  • 9《楞伽师资记》,《敦煌禅宗文献集成》上册.
  • 10宋·释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册,第433页中-下.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