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女性主义视角下赏析小说《傲慢与偏见》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傲慢与偏见》是由英国的女性作家——简·奥斯汀所撰写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对五段婚姻观进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极大关注,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向社会表达和呼唤对于女性的解放。
作者
康英华
机构地区
赤峰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出处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女性
婚姻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孟霞.
简·奥斯汀及其《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1):146-147.
被引量:9
2
李英.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评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9):143-144.
被引量:11
3
黄静.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125-128.
被引量:41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李坤,安琦.
庄园生活中女权主义的体现及其局限性——《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两部作品的几点写作相似之处[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27-28.
被引量:3
2
梁晓晖.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1):49-54.
被引量:13
3
[2,8,9]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Z].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4
F. M. L. Thompson. 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 [A]. A Social Histrry of Victorian Britain [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52.
5
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M].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31. 97.
6
Rsoalind Miles. The Female Form [A]. Routledge kegan Paul [M]. London and New York, 1987.
7
S. J. Kaplan.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M]. Urbana and London, 1975.
8
Sigmund Freud. On Creativity and the unconscious [A]. Harper and Brothers [M]. New York, 1958.
9
(英)奥斯丁(Austen,J.)著,孙致礼.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1990.
10
黄静.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125-128.
被引量:41
共引文献
55
1
赵洁.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J]
.时代文学,2009(10):81-82.
2
张娜.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多维分析[J]
.长城,2012(6):136-137.
3
唐影.
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关怀[J]
.长城,2010(4):54-55.
被引量:1
4
尹亚辉.
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2):79-80.
5
陈梅.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性意识分析[J]
.作家,2012(14):65-66.
被引量:3
6
王平.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J]
.作家,2011(2):64-65.
被引量:1
7
刘燕.
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差异及原因[J]
.作家,2011(10):87-88.
被引量:1
8
姚晓晖.
《傲慢与偏见》女权主义思想析论[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6):23-25.
被引量:4
9
齐婉丽.
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J]
.芒种,2012(14):77-78.
10
张莉娟.
《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学探析[J]
.芒种,2012(20):174-175.
1
白鹤云.
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斗士——《野草》中“过客”的象征意义[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0(3):96-96.
2
郑海燕.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
.江西社会科学,2008,28(9):134-137.
被引量:30
3
梁晓声语录[J]
.全国新书目,2012(3):14-14.
4
梅华.
李煜词的生命情结[J]
.陇东学院学报,2004,16(2):40-42.
5
刘兰萍.
物质与精神的悖离——细读苏历铭《东京的某个夜晚》[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186-188.
6
张传敏.
抗战时期七月诗派的重庆经验[J]
.抗战文化研究,2010(1):150-159.
7
王娜.
远古时代的非古老女性——对《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探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5):127-128.
8
尚辉.
从审美的客观性走向主观性——30年人性精神的社会表达[J]
.美术观察,2005(11):8-9.
9
陈许,陈倩茜.
女性、家庭与文化——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题解读[J]
.当代外国文学,2014,35(4):127-132.
被引量:6
10
薛冬岩.
诗以道志,唯美以求——19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J]
.山花(下半月),2013(3):149-150.
芒种(下半月)
2014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