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晚近中国民主观念赖以生成的三重语境 被引量:1

On the three kind of context in modern Chinese democratic concept formati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影响晚近中国民主观念的因素,除了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外,还有主要由民族主义、启蒙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者所构成的思想语境。它们分别为不同类型的民主观念提供价值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主观念的生成。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不同语境虽然可以勉强相容,但更多的是相互挤压,相互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势语境的胜出。五四以后新民主主义逐渐形成并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即是这种强势语境作用的结果。 In modern Chinese democratic idea influence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spec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nationalism, enlightenment and Marxism of historical context. Triple context respectively provide value criterio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democratic ideas, to different ex tent affects and restricts the democratic ideas generat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values, different contexts while you can barely compatible, but more of a squeeze each other,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result of competition is the Marxism as a strong context. After the "May 4th" the new democracy gradually formed and eventually rises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strong contextual effect.
作者 陈先初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2,共7页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晚近中国民主话语的多维建构与主流民主话语的演进(11YJA770004)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思想语境 民族主义 启蒙主义 马克思主义 modern Chinese Ideological context. Nationalism Enlightenment Marx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0

  • 1宋·石介《中国论》.载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 2《清朝史料》卷4,第127页.转引自陶绪著《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 3《论阻挠新法》,《申报》光绪廿四年七月初二日.
  • 4梁启超.《论独立》,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第8页.
  • 5严复.《救亡决论》[A]..《严复集》第1册[C].中华书局,1986年.第40-42页.
  • 6《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世界之前途》,《开智录》(1901年).
  • 7《帝国》,《新世界学报》第10号.
  • 8《帝国》,转引自陶绪著《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第149页.
  • 9竞禽:《政体进化论》,《江苏》第3期.
  • 10竞禽:《政体进化论》,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545页.

二级参考文献24

  • 1耿云志.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J].历史研究,2004(5):106-115. 被引量:8
  • 2耿云志.《蔡元培与胡适》.《耿云志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 3余英时.《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载《五四新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第1-26页.
  • 4蒋方震.《导言》,载《欧洲文艺复兴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第1页.
  • 5艾思奇.《二十二年来的中国哲学思潮》[J].中华月报,1934.
  • 6《艾思奇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 7傅斯年.《万恶之源(一)》[J].新潮,1919.
  • 8张奚若.《国民人格之培养》[J].独立评论,1935.
  • 9《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载《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社,1971年影印本,第1页.
  • 10《民国元年九月四日部令公布之教育宗旨》,载《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社,1971年影印本,第4页.

共引文献190

同被引文献9

  •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4、18、33、32、18-19、12-13.
  • 3卢梭.社会契约论(修订第三版)[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4娄骚.民约译解[M].中江笃介,译注.东京:佛学塾出版局,1882.
  • 5卢骚.足本卢骚民约论[M].马君武,编译.上海:中华书局,1918.
  • 6卢骚.民约论[M].卫惠林,译.重庆:作家书屋,1944.
  • 7严复.《民约》平议[A]//许祖华,编.严复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50-157.
  • 8何兆武.天赋人权与人赋人权[J].读书,1994,0(8):82-90. 被引量:10
  • 9铃木贞美,魏大海.明治时期日本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以福泽谕吉、西周、加藤弘之为中心[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1):87-9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