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空间表征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30年代文学受制于当时中国的京海社会结构和时代动荡,一方面以五四时期启蒙主义、反现代性的浪漫主义和革命意识形态等视角,绘写同一时空中国乡村世界的不同政治与文化、文学与审美的地理空间,塑造了不同的乡村和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对北京与上海代表的都市中国,从政治、革命、性别和文化视域,揭示和形塑都市中国的文化地理空间及其色调,使摩登的上海与古都北京既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不同内涵,又使不同政治与审美立场的作家笔下的同一都市,具有复杂多态的空间意义及其表征符号。文学叙事中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其实呈现和蕴含非同一性的多个中国的形象及价值空间特征。
机构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The Northern Foru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惠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2鲁迅.随感录·五十四[C]//鲁迅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3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且介亭杂文二集[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4[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9.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