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诵诗的崛起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吟诵之风的形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诗歌吟诵在魏晋南北朝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原因有很多,如时代风尚对声韵的关注和佛经转读对美听的讲求等,但诵诗的崛起当为最根本的一个。一方面,随着诗、乐的分离,文人诵诗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其时,不但与音乐脱节的新的诗歌节奏需要吟诵来表现,而且获得了独立发展后的诗中之情意亦需要由吟诵来体味。另一方面,随着诵诗崛起的士人群体精神之独立,使得诗歌的主要功能由"兴""观"而转为"群""怨"。文人士子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礼教的性情抒发,同样刺激着诗歌吟诵的兴盛。
作者 刘靓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9-162,共4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基金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 整理与研究>(10zd&10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9

  • 1公木.歌诗与诵诗——兼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J].文学评论,1980(6):39-51. 被引量:22
  • 2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A].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39-642.
  • 3王逸.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
  • 4[2](刘宋)范晔.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
  • 5[1](汉)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 6[2](梁)萧统.文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7.
  • 7[3](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
  • 8[5]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C].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0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共引文献31

同被引文献31

  • 1徐健顺《什么是吟诵?》[N],《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8日.
  • 2赵敏俐、李均洋《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N],《光明日报》2012年2月20日.
  • 3孙黎《传统吟诵中的咬字与润腔特征在声乐演唱中的借鉴与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第1期,第53页.
  • 4杨玫《吟诵的音乐性文献及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第70页.
  • 5张婧《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58页.
  • 6张静《吟诵: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6日.
  • 7陈向春《吟诵:美的表现形式》[N],《人民日报)2012年3月29日.
  • 8徐健顺.声韵·意义·吟诵[J].语文建设,2011(1):75-76. 被引量:11
  • 9崔文君,韩雪.浅谈中国传统经典文本吟诵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4):249-250. 被引量:2
  • 10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57-60.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