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理论分析及其伦理调适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形态,这一交往颠覆了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单向度的交往形式,取而代之以"主体—客体—主体"为特征的"身体不在场"的中介交往模式,具有更加自由、快捷和便利的特点。网络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遮蔽和主体性的缺失,网络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亦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因此,对网络交往在大学生交往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揭示,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构建"鼠标下的德性"则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 郝立杰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6-41,共6页 E-education Research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WTB004)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099)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1002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第01版.
  • 2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2,7..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8-242.
  • 4周可卫.青少年网络交往的若干悖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7(5):73-75. 被引量:5
  • 5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92.
  • 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56.
  • 7法释〔2013〕21号《最髙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镑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8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
  • 9兰玉娟,佐斌.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467-472. 被引量:30
  • 10吴满意,胡树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内涵与当今网络交往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25-29.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83

共引文献183

同被引文献36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