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儒家心性论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研究儒家心性论的意义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中西文化论战经久不衰。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马列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和本位文化派。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但现代新儒家和西化派在港台仍很活跃。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现代新儒家在港台地区迅速发展并渗透到三民主义哲学中,“民族、民权、民生”与现代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从儒家的道德心性之学开出科学、民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新加坡、南朝鲜和港台地区的“儒家资本主义”刮目相看,使得西化派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评价。
作者 韩强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72-80,共9页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蒙培元.浅论中国心性论的特点[J].孔子研究,1987(4):52-61. 被引量:6
  • 2任金丽.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综述[J].哲学动态,1984(5):1-4. 被引量:1
  • 3朱培叙.《“知性”是认识的一个阶段》,《南宁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 4史建生.《论直觉认识阶段的存在》,《争鸣》1982年第4期.
  • 5《孟子·公孙丑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 6.《荀子·性恶》[M].,..
  • 7《科学发现的逻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论丛》1981年第1期.
  • 8《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
  • 9《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64页.

二级参考文献5

共引文献14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