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科学地理解主体性——兼评主体性研究中的“主体化”倾向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反思“文化大革命”期间人的创造性受到压抑、主体的活力受到窒息的教训为契机,在概括现代。新技术革命发展的特点,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对改革开放进行探讨的同时,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加强了对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形成了哲学研究中的“主体性热”。这种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主体性研究中也出现了不正确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过分夸大、渲染主体性,把它抬高到本体、本原的地位,推崇排斥客观性的“主体性”,试图建立什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哲学”,等等。
作者 欧阳斌
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1期36-43,共8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