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支那”一词起源质疑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支那”名号的起源问题,国内外学者讨论了一百多年之久。起源于“秦”的说法,论据较为充分有力,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所载苏仲湘同志《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与文化》一文(以下简称“苏文”。),
作者
汶江
出处
《中国史研究》
1980年第2期110-118,共9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关键词
“支那”
起源问题
《历史研究》
质疑
词的起源
国内外
“秦”
文化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6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6
1
《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二四六页.
2
《蚁垤,罗摩衍那》精校本,曼迦德校刊.第二卷猴国篇二七二-二七三页,巴罗达,东方学研究所,一九六五年版.
3
《汉书·西域传》上,《罽宾传》下.《乌孙传》.
4
洛氏,《古印度历史地理》五三、八八-八九页.
5
精校本《摩诃婆罗多》第二卷,大会篇,一二八-一二九、一四九-一五○等页.艾吉顿校刊,浦那,东方学研究所,一九四四年版.
6
《利论》十五卷,第一章,四三一节.
7
憍胝耶《利论》,甘格勒校刊本,第一卷二八三页,印度孟买大学,一九六○年版.
8
萨马夏斯特里,《利论》英译本第一版及第三版序言,印度,迈索尔,一九六一年第七版.
9
凯斯.《梵文学史》四五八-四六二页,牛津一九五七年版.
10
《憍胝厘耶,利论》朱勒及里,斯密德校刊新版.第一卷,绪言,二四以下各页.
共引文献
2
1
陈平平.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郑和船队杨敏远航分队(1421—1425)发现世界的可能性[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6(2):51-64.
2
袁济喜,李俊.
再论西魏、北周之际文学复古思想的兴起与衰落——兼论陈寅恪先生之“关陇文化本位政策”[J]
.江海学刊,2011(3):190-19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69
1
苏仲湘.
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J]
.历史研究,1979(4):34-48.
被引量:11
2
李志敏.
“支那”名号涵义及指谓问题[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1(2):209-218.
被引量:4
3
徐作生.
“支那”源于古傣语考——从蜀身毒道诸种因素论梵语cina的由来[J]
.中国文化研究,1995(1):118-124.
被引量:2
4
林剑鸣.
“支那”的称谓源于“秦”还是“楚”[J]
.人文杂志,1981(6):79-80.
被引量:1
5
李志敏.
“支那”名号起源时代考——再谈古疏勒支那地名[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0(1):44-49.
被引量:3
6
徐明德.
论意籍汉学家卫匡国的历史功绩[J]
.世界宗教研究,1995(2):79-87.
被引量:4
7
单冠初.
民国时期日本称谓中国国号之演化及用心考论[J]
.史学月刊,2002(3):62-67.
被引量:1
8
陳得芝.
從“支那”名稱來源諸“新說”談起——關於學術規範與研究方法問題[J]
.中华文史论丛,2006(2):349-357.
被引量:1
9
温翠芳.
“支那”为“齐”考述[J]
.云南社会科学,2006(5):97-100.
被引量:2
10
郑张尚芳.
古译名勘原辨讹五例[J]
.中国语文,2006(6):541-549.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2
1
杨鹏,孟玲洲.
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43-47.
被引量:3
2
汤洪,李诚.
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J]
.中华文化论坛,2012(4):71-8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汤洪,李诚.
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J]
.中华文化论坛,2012(4):71-81.
被引量:1
2
朱义华.
外宣翻译的政治暴力性探究——从黄岩岛的译名篡改谈起[J]
.太平洋学报,2016,24(9):17-23.
被引量:3
3
晋益文.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J]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6):68-89.
4
邱江宁,邱栋容.
丝路文化与传统中国形象的建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9(2):1-12.
1
李庆霞,姜华.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及其启示[J]
.理论探讨,2003(2):41-42.
被引量:1
2
周异薇,李阳,熊辉.
由日本文化的模仿性引发对模仿的思考[J]
.南昌高专学报,2008,23(1):94-95.
3
李弘祺.
略论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J]
.活力,2010(2):120-121.
4
秦汉·罗马——东西两大文明展[J]
.收藏.拍卖,2009(9):122-122.
5
邵鹏.
汤因比论中国文明对解决人类困境问题的意义[J]
.宁夏社会科学,2005(3):123-127.
6
孟红淼,徐小淑.
日本动漫中的“萌”文化[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25-26.
被引量:1
7
罗敏.
“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5):96-100.
被引量:1
8
付蕊.
汤因比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社会变迁思想及其启示[J]
.学习与探索,2012(4):32-34.
9
敏捷.
古希腊人的“玄想”[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3):83-83.
10
陈玉霞.
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8(1):63-66.
被引量:3
中国史研究
198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