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的问题
被引量:
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 什么叫做兼语式 ”兼语式”这名称是由《语法讲话》最先提出来的。④ 王力先生和张志公先生管“兼语式”叫“递系式”,吕叔湘先生叫“递谓式”。尽管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这里,我们暂且采用“兼语式”这名称。
作者
陈建民
出处
《中国语文》
1960年第3期101-106,共6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兼语式
句子分析法
名称
递系式
张志公
吕叔湘
语法
王力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21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47
参考文献
9
1
《中国语文》1952年10月号.1953年4月号.
2
王力.1957.《中国语法理论》,中华书局.
3
张志公.《42语语法常议》,1957年,221页.216页.
4
吕叔湘.《语法学习》[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5
《中国语文》,1960年2月号.
6
《汉语语法常议》,216页.
7
《语法学习》,5页.
8
《中国语文》1953年3月号.
9
..《中国语文》,1953年4月号,:.
共引文献
10
1
邢福义.
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J]
.中国语文,2004(5):417-429.
被引量:20
2
陈开举.
英汉会话中末尾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
.现代外语,2002,25(3):304-310.
被引量:28
3
彭宣维.
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56-65.
被引量:10
4
赵晓驰.
试论汉语颜色义和名物义从综合到分析的演变[J]
.语言研究,2013,33(2):104-108.
被引量:1
5
陈炳昭.
上古判断词“是”探索[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2):56-64.
6
戈弋.
把字句(处置式)的起源[J]
.中国语文,1958(3):117-118.
7
姚李茜冰.
论英语对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演变的影响[J]
.卷宗,2015,5(7):154-155.
8
方环海,沈玲.
西方汉学视域下汉语量词的性质与特征[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3):31-40.
被引量:4
9
朱景松.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
.语文研究,2003(3):9-17.
被引量:90
10
杨德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54-62.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21
1
齐沪扬,韩天姿,马优优.
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构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思考[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1):19-27.
被引量:12
2
杨成凯.
“兼语式”存废之争[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1):64-69.
被引量:7
3
马真.
先秦复音词初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5):55-64.
被引量:106
4
张静.
“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10(4):71-80.
被引量:38
5
萧璋.
论连动式和兼语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0):225-234.
被引量:25
6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2):11-26.
被引量:23
7
戴浩一,黄河.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当代语言学,1988(1):10-20.
被引量:459
8
龚千炎.
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2(3):94-102.
被引量:8
9
胡建华.
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
.外国语,1997,20(5):39-45.
被引量:54
10
崔应贤,盛永生.
简论“兼语式”的范围[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3):52-57.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5
1
罗庆铭.
《兼语短语和兼语句》编写述要[J]
.对外汉语研究,2021(1):107-121.
2
赵小东.
《世说新语》存在动词“有”引导的兼语句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9):67-68.
被引量:1
3
徐通锵.
述谓结构和汉语的基本句式[J]
.语文研究,2007(3):1-13.
被引量:4
4
成镇权.
再谈“兼语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7-14.
被引量:20
5
崔冰洁.
汉语兼式的构式传承新解[J]
.外国语文,2011,27(B07):101-104.
6
崔冰洁.
汉语兼语式生成机制的双详述位整合模型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16-117.
7
唐露.
连动成分语用性移位的主观性[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4(2):23-25.
8
刘云飞.
伴随类兼语构式中的语义建构研究[J]
.科技视界,2014(2):36-36.
9
刘云飞.
现代汉语助成类兼语构式中的概念套叠分析[J]
.三峡论坛,2014(1):106-112.
被引量:1
10
朱楚宏.
杂糅结构与兼语句式[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6):93-105.
二级引证文献
47
1
张新华.
论兼语式系统及其语义机制[J]
.语言研究集刊,2020(2):34-51.
被引量:1
2
刘人宁.
小句整合视野下使令句对致使事件的压制[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62-69.
被引量:1
3
谭娟.
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6):10-12.
4
温宾利,袁芳.
论汉语兼语式的推导[J]
.外国语,2009,32(5):2-10.
被引量:15
5
郭攀,夏凤梅.
中国古代语言学“句”观念的演进[J]
.古汉语研究,2009(3):35-43.
被引量:2
6
杨哲.
兼语构式浅析[J]
.文教资料,2010(33):23-24.
被引量:2
7
吴建明,Anna Siewierska.
“非人称”范畴的汉语视角[J]
.外国语,2012,35(2):30-37.
被引量:8
8
杨晓斌.
典籍兼语式的汉英翻译探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4):116-119.
9
杨春雷.
兼语式的深层语言处理:从语言学设计到计算实现[J]
.外国语,2013,36(3):50-59.
被引量:5
10
苗丽丽.
近年来对汉语兼语式的研究回顾[J]
.新校园(上旬刊),2014,0(6):50-51.
1
杨龙.
“递系式”与“兼语句”、“连谓句”、“中补句”之比较[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8,0(12):142-143.
2
薛红,叶研.
连动式和递系式重合[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55-61.
被引量:1
3
刘笛.
王力“递系式”与黄伯荣、廖序东“兼语句”之比较[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59-60.
被引量:1
4
徐伦臣.
试论兼语式和兼语式的分析方法[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51-54.
5
张觉.
从歧义分析看句子分析法[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65-70.
被引量:1
6
贺莉.
浅析句子分析法[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1):48-49.
7
周玉琨.
取消“兼语式”研究简评[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997,0(3):34-38.
8
张颖.
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S1):141-147.
被引量:1
9
王明利.
法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句法与语义关系[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2(6):96-102.
10
史有为.
混沌性:“我喜欢他老实”[J]
.汉语学习,1988(2):10-17.
被引量:4
中国语文
196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