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4期55-60,54,共7页
JOURNAL OF HA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参考文献13
-
1《我要说的话》,见1941年17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
-
2《郭沫若选集·自序》.
-
3《坟·灯下漫笔》,北京未名社1927年3月出版.
-
4《革命春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
5《我要说的话》,见1947年11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
-
6《文艺论集续集·英雄树》.
-
7《郭沫若文集·鲁迅与王国维》.
-
8《文艺论集续集》第57页至73页.
-
9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
10《两地书》第69封.
共引文献7
-
1胡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疏解[J].鲁迅研究月刊,2011(8):4-11.
-
2顾文勋.论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J].江海学刊,1983(5):105-108.
-
3张清.鲁迅前期思想体系主要思想因素及其矛盾运动的特点[J].北方论丛,1985(1):33-40.
-
4赵潮钓.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试论鲁迅的思想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4(3):57-65.
-
5华登浩.学习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批判[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5(3):64-72.
-
6单锦珩.鲁迅的师道[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7(3):24-27.
-
7朱怿,孔怀,赵基.毛主席教导我们学鲁迅[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4):53-61.
同被引文献42
-
1王骏骥.“五四”时期两个特色鲜明的伟大爱国主义者—鲁迅与郭沫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2(2):1-7. 被引量:1
-
2张荔.鲁迅与郭沫若——“五四”前后文化意识的契合与悖逆[J].鲁迅研究月刊,1999(9):45-48. 被引量:1
-
3张毓茂.鲁迅和郭沫若[J].求是学刊,1980,7(3):1-6. 被引量:2
-
4夏鼐.郭沫若同志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卓越贡献——悼念郭沫若同志(1892—1978)[J].考古,1978(4):217-222. 被引量:11
-
5傅正乾.郭沫若与鲁迅的革命友谊——从郭沫若步鲁迅诗韵写的几首诗谈起[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9(4):69-76. 被引量:1
-
6张永健.“为着同一的目标”——鲁迅和郭沫若的战斗情谊[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0(2):89-97. 被引量:1
-
7甘竞存.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与郭沫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30-37. 被引量:2
-
8冒键.鲁迅与郭沫若前期创作文化场之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1992(12):27-32. 被引量:1
-
9黄育新.《呐喊》《女神》文化启蒙思想比较论[J].求索,1991(3):97-101. 被引量:3
-
10林之.郭沫若和鲁迅历史小说的美学比较[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4,29(5):45-50. 被引量:4
-
1冯玲娣.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哲学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1999(1):13-15.
-
2叶介甫.萧三: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人[J].党史纵览,2012(11):37-40.
-
3叶介甫.萧三: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人[J].东西南北,2013(11):65-67.
-
4赵卫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思考[J].求实,1998(6):43-44.
-
5林建.让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谈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捷径[J].福州党校学报,1995(2):34-38.
-
6邓柏青.教育“革命”与龙头脊[J].文史月刊,2010(9):31-31.
-
7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J].中国金融,1966(17):10-12. 被引量:2
-
8昆骏.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J].历史研究,1976(3):8-12.
-
9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一生——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J].中华魂,2005(6):73-73.
-
10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J].新华月报,2011(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