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道不拾遗”到“道可拾遗”看中国古代私权的发展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古代法律对于"拾遗"的规制,经历了由"道不拾遗"到"道可拾遗"的发展和蜕变。先秦儒家因崇义尚德而力主"道不拾遗",法家因崇尚重刑而强行"道不拾遗",中国古代法律对于"拾遗"的基本立场和传统措施是加于明令禁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法律也缓慢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战国至唐宋,法律一贯奉行"道不拾遗",而在明清,法律已明确蜕变为"道可拾遗"。"道可拾遗"取代"道不拾遗"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私权观念和私权制度的发展和进步,也说明法律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作者 谢舒晔
出处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5-91,共7页 Law Sc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0

  • 1李德山.《文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 2.《论语·为政》[M].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页.
  • 3.《孟子·尽心上》[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4页.
  • 4《孟子·尽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 5《论语·里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 6.《孟子·粱惠王上》[M].,..
  • 7.《荀子·大略》[M].,..
  • 8《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 9《新书·先醒》.
  • 10《汉书列传》卷四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共引文献447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