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构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模式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幸福、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力量。心理健康课堂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鉴于此,在介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探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内容,以及积极心理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赵伟柱
李敏
赵晓杰
机构地区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林区教学》
2014年第9期119-120,共2页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幸福
高校
心理健康
分类号
B84-05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85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10
1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述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4):22-25.
2
张倩,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2003,23(3):6-10.
被引量:237
3
郑伟.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综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6):148-149.
被引量:11
4
Sheldon M. ,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 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3) :216- 217.
5
颜立,陈富国,刘艳梅.
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78-80.
被引量:11
6
陈晓娟,任俊,马甜语.
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
.心理科学,2009,32(2):487-489.
被引量:60
7
孙澄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2-133.
被引量:23
8
王承清,崔立中.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被引量:82
9
何娇,陈旭.
浅议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5):68-70.
被引量:9
10
崔丽娟,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被引量:323
二级参考文献
100
1
江雪华,申荷永.
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53-255.
被引量:19
2
钱兵.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7-10.
被引量:27
3
任俊,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111.
被引量:208
4
李建军.
不从的精神与批评的自由[J]
.当代文坛,2004(4):26-27.
被引量:8
5
任俊,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被引量:200
6
况志华,叶浩生.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
.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被引量:75
7
周嵚,石国兴.
积极心理学介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被引量:182
8
孟楠.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6(2):88-89.
被引量:11
9
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4):52-55.
被引量:86
10
曹新美,刘翔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
.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65-69.
被引量:130
共引文献
685
1
张畅真,刘勇,谭龙,饶康.
积极心理健康量表在中职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
.心理月刊,2024(9):81-82.
2
胡伟鹏.
高校辅导员心理工作案例概况研究[J]
.心理月刊,2024(2):51-55.
3
高稳,李健,黄孝玲.
积极心理干预对孕产妇心理健康影响的综述[J]
.心理月刊,2023(16):231-233.
4
杨发辉,袁玉洁,樊沛君,成春玫,岳童,齐乐,何亚雄,刘冰晓,郑雅琨.
福彩从业人员积极认知与积极行为的质性探索[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2(2):53-73.
5
辛学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J]
.教育观察,2020(35):31-32.
被引量:2
6
于少杰,朱红.
心理学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的思考[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16):242-244.
7
沈巧云.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高年级习作评语的实践[J]
.基础教育论坛,2021(5):103-104.
8
冯亚晓.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国际公关,2019,0(12):107-107.
9
伍剑辉.
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心理健康课堂[J]
.科学咨询,2019,0(23):8-8.
10
郅利聪.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模式的构建[J]
.河南农业,2007(10):7-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3
1
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
被引量:131
2
夏云强.
校长协调人际关系的人本原则和策略[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54-57.
被引量:1
3
张葵.
有效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础[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77-79.
被引量:3
4
Diener, Eunkook, Richard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125(2) :276--294.
5
.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 (3) :542--557.
6
Diener E, Subjec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 :542--575.
7
沈斌.
谈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4(1):68-70.
被引量:3
8
穆薇.
浅析群众路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6(3):154-155.
被引量:1
9
李丽娥.
“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1):129-131.
被引量:7
10
郑洪利,张驷宇,孙会扬.
“三方协同、四维一体”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26):5-9.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
4
1
李春华,李冰峰,赵伟柱.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变革[J]
.林区教学,2015,0(4):118-119.
2
赵伟柱.
学习型组织视野下郊区中学校长和教师沟通行为的研究[J]
.林区教学,2015,0(6):110-111.
3
赵伟柱,李敏.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
.林区教学,2016,0(10):108-109.
被引量:1
4
赵伟柱,李敏,敖晓凤,赵晓杰.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的实证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野[J]
.林区教学,2018,0(9):120-12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5
1
廖秀红.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J]
.心理月刊,2019,0(22):1-3.
被引量:3
2
贺慧.
关于“专业标准”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7):194-195.
3
李玲玲.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研究[J]
.就业与保障,2020,0(2):110-113.
被引量:3
4
张京京.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党团组织生活分析[J]
.智库时代,2020(28):296-296.
5
邓建平.
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研究[J]
.山西青年,2019,0(19):45-45.
1
张云仙.
基于后现代心理学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课堂的构建[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0(4):20-22.
被引量:1
2
钱金涛.
在诵读中飘扬智慧 在智慧中走进经典[J]
.今日教育,2010(2):11-12.
3
买合甫来提.坎吉,蔡浩,曹新美.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积极模式[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98-101.
被引量:5
4
孙超.
心理学的新风:积极心理学[J]
.心事,2014(10):144-144.
5
黄德泳.
“说”出语文新天地[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8(12):27-29.
6
章雪琳.
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几点做法[J]
.黄山学院学报,1999,0(2):126-126.
7
苗元江,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被引量:314
8
天津将青少年情绪问题纳入课堂教育[J]
.中国教工,2009(4):30-30.
9
王军.
性朴、性恶与向善: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次[J]
.现代哲学,2016,0(1):106-111.
被引量:5
10
尹忠泽.
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3):136-138.
被引量:16
林区教学
2014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