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十七年”电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1

The Fil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17 Year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试从"黄金屋"、"鞋"、"临镜梳妆"、"人与树"、"归隐"等传统文化中的"想象沉淀"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诸种视觉呈现方式进行论述,以此说明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革新的历史界碑,但其实内里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十七年"电影不管是对传统文化"想象沉淀"的正用或反用,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轴线上徘徊踱步,制度的革新并不能打断五千年文化传承的脉络。此外,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如何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国产片,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也是本文思考的问题之一。
作者 柳迪善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87,共6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 2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裁于《山西政报》1956年3月.
  • 3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室编《外宾访华言论选辑》,1958年12月15日,第12号,第8页.
  • 4伏多维琴科.《关于电影评论》,载于《人民日报》1950年2月11日第6版.
  • 5赵健民.《不给地主父亲送棉衣》,载于《大众电影》第28期,1951年10月16日出版.

共引文献3

同被引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