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个体与集体间流动:论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与交往基础 被引量:31

Mobility: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the Base of Communic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目前对虚拟社群参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端,以"使用与满足"及"社会认知理论"为主导范式。本研究尝试跳出使用者的行为分析框架,从虚拟社群关系的社会本质采探讨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研究发现,虚拟社群的流动性特征,既满足了成员个体性表达,又实现了在共同体中的情感共应,因此成为虚拟社群参与的根本动机和交往基础。 Most previous researches o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virtual community were audience-oriented, such as use and gratifications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influence on participation of virtual commun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ity"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collectivity encourage users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build community identity, becoming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the base of communication on virtual community.
出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9,共14页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虚拟社群 参与动机 流动性 virtu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mobil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5

  • 1陈然.网民参与网络论坛的行为动机探讨与量表建构[J].新闻界,2012(19):41-44. 被引量:6
  •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hlwfe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2014.1.
  • 3范懿文,方毓贤,吴政杰,刘昌辉(2011).虚拟社区持续参与因素之探讨.台湾《电子商务学报》.(2),413-434.
  • 4高申春(2001).《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台湾:猫头鹰出版.
  • 5黄厚铭(1999).《面具与人格认同-网络的人际关系》.访问于:http://cindy.cis.nctu.edu.tw/MUD/99/papers/huangl.txt.
  • 6黄厚铭,林意仁(2013).流动的群聚(mob-ility):网络起哄的社会心理基础.《新闻学研究》,115,1-50.
  • 7蔡至欣,赖玲玲(2011).虚拟社区的信息分享行为.台湾《图书资讯学刊》,(6).161-196.
  • 8万荣水,梁瑞文(2007).虚拟社区形成之意义及其衡量指标之探讨:以网路书店为例,《资讯社会研究》(台湾),(13),295-317.
  • 9王熙哲,丁耀民(2008).人际关系网络对虚拟社区使用意愿的影响,《信息管理学报》(台湾),15(1),53-72.
  • 10谢静雯(2013).从媒介中介到社群中介-名人和粉丝透过社群网站的观展和想象.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二级参考文献10

共引文献18

引证文献31

二级引证文献32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