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再论主体间性:多元社会的哲学根基——与刘小新先生商榷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并不是主体性的一个维度,相反,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杨春时提出的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一种模仿,而是在批判性地借鉴已有的主体间性思想基础上的原创性理论。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和非本体论主体间性(认识论、社会学)处于不同的逻辑层面,不能混淆。本体论主体间性不是对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的抽空,而是其根据和可能性;它不仅解释了审美的本质问题,也隐含了巨大的现实效应,理应成为多元社会的哲学根基。
作者 王欢欢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6,共7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刘小新.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东南学术,2014(4):206-212. 被引量:2
  • 2[英]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3页.
  • 3[德]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 4[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 5[德]舍勒:《舍勒选集》上,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 6[美]弗林斯.《舍勒的心灵》.张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5页.
  • 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2页,第45页.
  • 8[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 9杨春时.现代哲学本体论的重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4):10-16. 被引量:5
  • 10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2):5-10. 被引量:77

二级参考文献48

  • 1刘再复,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6):14-23. 被引量:58
  • 2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2):5-10. 被引量:77
  • 3尚杰.马里翁与现象学[J].哲学研究,2007(6):42-48. 被引量:4
  • 4[美]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 5[加]菲利普·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 6[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90、140页.
  •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8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9、3、261、319、190.
  • 9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4.
  • 10[法]让·保罗·萨特 著 陈宣良 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共引文献110

同被引文献29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