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社会中的公共性难题 被引量:6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我国,随着网民规模的日益增大,网络舆论撬动现实力量的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网络化时代社会成员开展公共生活的主要领域。然而,这一塑成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及其与塑成于现实空间的传统公共领域的复杂交织,也同时带来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公共性难题,如网络缺位群体的集体失声、网络公共议题的"差序格局"、网络公共性的实现困境等。进一步而言,这三个难题分别展现出了网络主体的非公众性、网络议题的非公共性以及网络公共性的实现障碍。
作者 张荣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116,共5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13YJC840049)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网络化条件下北京市职业群体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3JDSHD00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 2[美]皮帕·诺里斯.数字鸿沟的三种形态[A].曹荣湘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8.
  •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01-16.
  • 4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J].学术月刊,2012,44(10):14-23. 被引量:167
  • 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4-56.
  • 6[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3-384.

二级参考文献19

  • 1[美]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 2[美]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 3[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33-34页.
  • 4www. Pingdom. com,2012.4.12.
  • 5Katelyn Y. A. McKenna & John A. Bargh,Coming Ou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dentity " Demarginalization" Through Virtual Group Participation, Journal a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 Vol. 75, No. 3, 681.94.
  • 6John A. Bargh and Katelyn Y. A. McKenna,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4. 55:573-590.
  • 7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第69-70、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8[美]福山.《大分裂,人类社会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第5、6页,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9[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25-29页,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 10John A. Bargh and Katelyn Y. A. McKenna,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4.55:573-590.

共引文献172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3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