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最近,在一篇题为《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文章中,美国汉学家葛浩文阐述了他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质疑和评价,以及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看法。他顺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所提供的线索,寻绎出了中国文学缺乏世界性和人类性的根本原因:“现代中国作家的‘感时忧国’倾向使得他们无法把自己国家的状况和中国以外的现代世界的人的状态连接起来。夏老的评论重点在于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人,但我个人认为当代作家也不少有类似情况,太过于关注中国的一切……”①这样的认知和判断,彰明昭著地显示着论者对中国文学的隔膜和误解。他不知道,“感时忧国”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作者 李建军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1,共3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葛浩文:《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文学报》2014年7月3日.
  • 2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 3李建军.《史记》与中国小说的未来[J].小说评论,2014(4):27-34. 被引量:3
  • 4《吕氏春秋·孟春季第一·贵公》.
  • 5《吕氏春秋·季冬季第十二·士节》.
  • 6谢榛、王夫之:《四溟诗话姜斋诗话》,第15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61年版.
  • 7《咏史诗》.
  • 8《牟宜之诗》,第183-18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 9吴见思、李景星.《史记论文史记评议》,陆永品点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共引文献6

同被引文献48

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