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6年罗兰·巴尔特当选法兰西学院"文学符号学"讲席教授,达到了学术声望的顶点。然而次年10月母亲的去世(也即巴尔特本人所称的"人生的中途")彻底改变了他的学术生涯乃至人生轨迹。他破天荒地将个人的生活融入到生前的最后两门课程之中,丧母之痛,自己因此而经历的绝望、挣扎、自我拯救的尝试,与课程内容完全交织在一起,这在法兰西学院的教授中,也许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个人。这位文学批评家和随笔作家,这位终其一生都对文学怀有深沉热爱和信仰的思想家,将自己获得拯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文学之上。在透彻领悟了生与死的罗兰·巴尔特心中,究竟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长篇小说"?究竟什么才是文学的最高价值?以及最终,什么才是支撑生命的真正意义?关于这一切的思考,巴尔特用他生前最后两年半的时光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为我们留下了一位具有非凡禀赋个性的思想家、批评家和作家,从人生的最悲苦处、最真实处所洞悉的真相。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7-215,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编号:12BWW04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