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城市”精神疏辨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新文学里的“城市”是个与“乡土”相对的概念。马克思曾把城市与乡村的分离视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融合的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今天。”①这在国人的记忆与经验中并不明晰,物质、精神、野蛮、文明等字眼,着实抽象渺远了些。城市被新文学觉知,是从切身、具体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开始的。以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为例,一部由几十场宴会支撑、结构的“长篇”作品。到处灯红酒绿、管弦嘈杂。场景频繁变换,人物进进出出,作者却懒得交待其身世背景,顾自叙说下去。而初读者常觉一头雾水,非待对陌生变动的面孔好奇敏感不适的神经渐渐麻木了,罕能进入《海上花列传》的世界。
作者 李丹梦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2,共8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20、273页.
  • 2《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页.
  • 3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J].文艺研究,2006(1):12-25. 被引量:48
  • 4殷慧芬.《面对城市》[J].小说月报,1996,(1):41-41.
  • 5何平.《上海的女性表达》,《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12期.
  • 6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第47-63页,第66页,第340页,第151页,第310页,第310-324页,第353页,第352页,第263页,第14页,第134-135页.
  • 7《孙甘露谈“城市文学”》,《东方早报》2009年8月31日.

二级参考文献6

  • 1《表象与状态.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概论》[J].文艺争鸣,1994,(4).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20页.
  • 3中央电视台.2005年6月15日.新闻联播报道[Z].,..
  • 4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 5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6页.
  • 6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4,374,364-366.

共引文献85

同被引文献117

  • 1刘大先.《文学的共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18页.
  • 2刘涛的《瞧,这些人:“70后”作家论》.
  • 3张丽军的《"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
  • 4金理的《青春梦与文学记忆》.
  • 5黄平的《大时代与小时代》.
  • 6曾一果的《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
  • 7傅逸尘的《英雄话语的涅榘:2l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论》.
  • 8刘志荣的《此间因缘》.
  • 9何同彬的《重建青年性》.
  • 10李丹梦的《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