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世纪上半叶通俗故事的文体特征及其现代性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通俗故事文体的研究,是在20世纪上半叶对文艺民族形式建构的问题中凸现出来的。通俗故事尝试创作与发展以"声音场"为中心的文学文体样式,目标是能够让大众读懂、听懂并起到社会启蒙的作用。该文体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精神,作家、知识分子们为解救民族危亡,从书斋中的个人感悟式创作走出来,走进民众,从民众的生活、群体艺术中获得思想和灵感,又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和提高,探索文学发展的新路径。通俗故事主要包括"讲演文学"、"通俗故事"、"抗日英雄传奇"和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创的新故事等几种类型。文体在"语言-结构-主题"三个层面上具有"口头-书面"相结合的特征。通俗故事文体的创作试验是文学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线索,是文学资源现代转化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它的发展切实地推动了文艺民族形式的建构,并为新中国群众性新故事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 侯姝慧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2014年第5期98-108,共11页 Folklore Studies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资助项目"新故事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建构"(项目编号:2013M530831)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5

  • 1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第200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 2胡考.《写在<陈二石头>前面》,《文艺战线》,1939年总第1卷第2号.
  • 3杨鹤龄.《<新儿女英雄传>创作经过--记袁静同志的谈话》,石韵、辛夷编.《<新儿女英雄传>评论集》,海燕书店,1950年,第88-89页.
  • 4"会务报告",《抗战日报》(第1卷第5期)1938年5月10日.
  • 5何荣.《义训报国》,《抗战文艺》1938年第11、12期合刊.
  • 6艾芜.《法西斯的故事》,《新工人》1942年第1卷第8期.
  • 7柯蓝.《乌鸦告状》,《边区群众报》1946年2月3日.
  • 8赵树理.《和工人习作者谈写作》,《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93页.
  • 9陈志让.《拆铁道》,钟敬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九编通俗文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809页.
  • 10老向.《光儿亭》,钟敬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九编通俗文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794页.

共引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