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发现不久并受到热议的一个新细胞因子,它的发现经历了一个由基础到临床的过程。1998年首先鉴定出 IL-33的特异性受体 ST2,其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表达在 Th2细胞表面,属于 Toll 样/IL-1受体(IL-1R)超家族的一个成员,随后发现了4个亚型。2003年由Baekkevold 从高内皮细胞中分离得到 IL-33,因定位于高内皮细胞的核内,称为“高内皮细胞来源的核因子”。直到2005年,Schmitz通过同源比对才发现了该蛋白,并证明其为孤儿受体 ST2的特异性配体,序列分析结果证实该分子基因序列和结构(C 末端)的 C 末端和白介素家族1(IL-1)类细胞因子更相似,属于 IL-1的新成员,将其重新命名为1L-1F11,即 IL-33。自此,人们对 IL-33/ST2信号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兴趣。目前研究表明,IL-33在人组织中的内皮和上皮细胞中广泛表达,和其配体 ST2结合后可促进肥大细胞与 Th2细胞分泌 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并促进炎症反应,在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肺纤维化、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脓毒血症、败血性休克、某些恶性肿瘤与心肌炎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在肝脏疾病方面的研究不多。现就 IL-33及其受体 ST2的结构、来源、作用机制、对各种免疫细胞的调节及其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作了综述,以期为肝脏疾病提供新的免疫学指标和临床治疗靶标。
出处
《肝脏》
2014年第7期540-543,共4页
Chinese Hep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