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肠道微生态与炎性肠病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目前,随着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社会与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 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美国U C和CD的患病率为0.201‰~0.238‰,总患病人数为100~150万[1],且多为青少年发病,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机体免疫、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发现163个遗传多态性与 U C或CD的发病相关。大多数涉及肠道对菌群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及肠黏膜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维持,具有遗传倾向个体的肠道免疫与菌群间相互作用的紊乱,是IBD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IBD发病的特征[2],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机制和整个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完整性成为IBD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和目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出处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12-314,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3

共引文献31

同被引文献91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6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