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自信力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莫言是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为特色的当代作家,他师法异域魔幻现实主义,同时又将自己的创作植根于本土经验,以民族想象开创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新传统。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说明了本土经验在抵抗文化全球化、文化均质化过程中的奠基作用,这一作用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努力方向,也是当代中国文学自信力的来源。
作者
刘涵之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192,共10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关键词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本土经验
中国文学自信力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莫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载莫言.《用耳朵阅读》,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65-72页.
2
[英]戴·赫·劳伦斯.《乡土精神》,载[英]戴维·洛奇编,葛林等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3
王蒙.
莫言获奖与我们的文化心态[J]
.读书,2013(1):3-7.
被引量:6
4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载张国培编《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135页.
共引文献
5
1
曾铁.
建美丽中国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主题与内容[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27(2):71-75.
被引量:6
2
刘梅.
莫言作品在中西文化中的接受度比较[J]
.学术界,2013(10):136-143.
3
杨文波.
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J]
.扬子江(评论),2015(6):86-91.
被引量:1
4
张志忠.
如何讲述当代中国的神奇故事——与李建军论莫言与诺奖[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6):132-145.
被引量:4
5
张志忠.
如何讲述当代中国的神奇故事——与李建军论莫言与诺奖[J]
.百家评论,2018,0(3):4-1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1
1
罗屿.
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J]
.新世纪周刊,2008,0(10):120-121.
被引量:57
2
张建萍.
霍米·巴巴与后殖民翻译理论[J]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100-101.
被引量:10
3
李新云.
“第三空间”的构建——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5):65-68.
被引量:18
4
于文夫,代安楠.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中西观[J]
.求索,2013(1):156-158.
被引量:9
5
范先明.
异化·归化·第三空间——对霍米·巴巴文化翻译观的再思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49-54.
被引量:8
6
刘贵珍.
自我与他者: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启示[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4):132-136.
被引量:5
7
郑娜.
莫言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105-110.
被引量:11
8
张毅.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J]
.长春大学学报,2014,24(7):942-945.
被引量:3
9
王卓.
葛浩文译《生死疲劳》的文化传播意义[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121-126.
被引量:3
10
孙会军.
葛译莫言小说研究[J]
.中国翻译,2014,35(5):82-87.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4
1
李胜.
浅论莫言小说《蛙》的魔幻性[J]
.文学教育(中),2016,0(2):11-14.
2
胡密密.
杂合中的第三空间——莫言小说在西方影响力要素研究的另类视角[J]
.宿州学院学报,2016,31(11):56-59.
3
胡密密.
莫言小说获诺奖因素的霍米·巴巴式解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82-84.
被引量:1
4
王威廉.
当代小说中的文化诗学意识[J]
.小说评论,2024(1):145-15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霞.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的文化身份建构[J]
.传媒论坛,2019,0(15):158-159.
被引量:6
1
丁启文.
红楼二题[J]
.前线,2005(8):53-54.
2
周建人.
还是生在中国好——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J]
.文艺研究,1981(4):4-7.
3
崔石岗.
“侮”、“诬”、“污”——鲁迅作品字、词辨析一则[J]
.语文知识,1999(5):39-41.
4
珍黛妮·沙阿.
在你的理想和希望里[J]
.文苑(经典美文),2007,0(11):82-82.
5
兴国.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J]
.远程教育杂志,1984,4(3):1-3.
6
张学忠,乔士新.
傲骨照神州、豪情传万代——谈李白《将进酒》的思想意义及艺术风格[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9-31.
7
王得后.
谁是“中国人” 谁的“国民性”[J]
.书城,2012(10):35-45.
被引量:1
8
余辔扶桑.
文学的自信与美的向度——兼评润土《美丽的桃花溪》[J]
.辽河,2010(2):15-19.
9
陈长林.
成语重组六则[J]
.雨花,2015,0(7):85-87.
10
吴非.
“极少数”的能量[J]
.唯实,1995(5):54-54.
中国文化研究
201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