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完善——以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分类培养为视角
被引量:1
摘要
目次一、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定位分析二、我国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现状三、我国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完善思路四。
出处
《经济法论坛》
CSSCI
2012年第1期395-402,共8页
Tribune of Economic Law
参考文献10
-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61.
-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
-
3付子堂.法理学初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63.
-
4司春燕.新中国法学教育60年的历程考察与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12-15. 被引量:2
-
5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75.
-
6亨克尔;谷贤林.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9.
-
7肖敏.建立研究生教育三维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6).
-
8时昌云.法学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0):118-119. 被引量:2
-
9郑建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1-113. 被引量:10
-
10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9-206.
二级参考文献14
-
1李龙,邝少明.中国法学教育百年回眸[J].现代法学,1999,21(6):3-8. 被引量:43
-
2郑家成.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6-19. 被引量:50
-
3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21-24. 被引量:28
-
4成长春.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J].江苏高教,2005(3):33-36. 被引量:15
-
5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108-112. 被引量:55
-
6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2):143-146. 被引量:59
-
7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被引量:147
-
8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66.
-
9中国教育年鉴1949/1952[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66.
-
10陈虹伟.我国法学院校数量再创新高[EB/OL].http://education.163.com/06/0120/18/27U9MT6100291MMD.html.2007-07-17.
共引文献11
-
1史玉成,巴于茜.甘肃省高等法学教育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挑战[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7):112-113.
-
2白才进,王红.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探讨[J].图书馆,2012(3):92-94. 被引量:13
-
3林海萍,黄坚钦,斯金平,苏小菱,刘京晶.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48-49. 被引量:7
-
4鲁娟,王悦,刘斌.研究生对分类培养模式认识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3):264-268.
-
5嵇凤云.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7-21. 被引量:9
-
6曹惠民,张长立.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人文社科研究生为研究对象[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9):27-30. 被引量:2
-
7王路,张华,程翠林.中国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4-6. 被引量:4
-
8胡霞.我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特色”研究[J].理论界,2017(9):74-80. 被引量:4
-
9陈新忠,康诚轩.从招考分育到自由分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重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4):61-67. 被引量:13
-
10张丽娟.分类培养理念下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创新路径[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4(3):48-55.
同被引文献19
-
1罗永泰,卢政营.需求解析与隐性需求的界定[J].南开管理评论,2006,9(3):22-27. 被引量:66
-
2阮成武.论社会建设中的政府教育职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9(3):1-4. 被引量:13
-
3高鸿钧.比较法研究的反思: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61-170. 被引量:44
-
4曾令良.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1(2):35-41. 被引量:35
-
5曾令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卓越”要素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3(1):32-35. 被引量:36
-
6陶一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选择——供给学派对扩大“内需”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0(3):12-16. 被引量:15
-
7丁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制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法学,2013(11):107-115. 被引量:45
-
8盛雷鸣,彭辉,史建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对法律服务业的影响[J].法学,2013(11):122-131. 被引量:11
-
9王旭辉.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29. 被引量:15
-
10蒋志如.试论法学教育中教师应当教授的基本内容[J].河北法学,2017,35(2):2-16.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24
-
1王尚飞.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建议[J].贸大法律评论,2022(1):151-161.
-
2单晓华,王子仪.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6-23. 被引量:1
-
3孟庆瑜,李汶卓.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我国立法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与机制创新[J].河北法学,2022,40(10):76-96. 被引量:8
-
4刘梦非.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标准迭代与路径平衡[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2,34(3):18-28. 被引量:3
-
5曾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涉外法治思政教育探索[J].成才之路,2022(27):29-32. 被引量:1
-
6崔晓静.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23-34. 被引量:13
-
7张炯,杨陶.地方高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以南疆某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2):66-69. 被引量:3
-
8张晓君,陈正己.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法学教育研究,2022(3):85-106. 被引量:1
-
9王浩,鲜翰林,白一南.能源行业类高校培养涉外能源法治人才的路径选择[J].法学教育研究,2022(3):240-255.
-
10刘学文,袁帅.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方法论[J].法学教育研究,2022(3):308-330. 被引量:1
-
1齐向东.浅论两种法律硕士并轨培养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33):240-241.
-
2郭艳梅,刘瑶.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创新论[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6):128-131. 被引量:1
-
3蔡群,焦明连,肖莉,张兵.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层确定、分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4(23):110-110.
-
4梅咏成.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分类培养和梯次储备[J].党建研究,2013(1):36-36. 被引量:1
-
5刘根菊.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性”之探究——以刑事诉讼法学论文为视阈[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4):130-141.
-
6张周虎.水城:“一类一策”让“四类干部”脱颖而出[J].当代贵州,2010(5):42-42.
-
7曾明全.党建工作要引领服务创新[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6,0(1):27-27.
-
8赵爽,郭敏.高校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109-113. 被引量:11
-
9刘嘉林.开展MPA教育 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2-14. 被引量:6
-
10李红梅.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3):20-22. 被引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