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运作常规对把关人的影响——误发假新闻的反思
被引量:3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2002年第8期29-30,共2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参考文献4
-
1贾亦凡,陈斌,阿仁.2006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07(1):20-27. 被引量:23
-
2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5页.
-
3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
4詹正凯.《程益中、沈灏:南方报业的“双子星座”》[J].母语杂志,2000,.
共引文献40
-
1季文龙.浅析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原因及防止假新闻的对策[J].硅谷,2008,1(10):170-170. 被引量:3
-
2徐华莉,廖莎.用责任和良知坚守新闻真实[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7):40-41.
-
3孙湘寓.编导的文化底蕴与节目质量的关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100-100. 被引量:6
-
4刘增合.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J].近代史研究,2000(2):237-265. 被引量:51
-
5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J].语文建设,2005(1):4-7. 被引量:6
-
6郭乐天.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记者,2005(2):23-26. 被引量:54
-
7金曙.舆论监督报道中的人格尊严关照[J].声屏世界,2005(3):30-31.
-
8肖怡.传媒结构与舆论生态[J].当代传播,2006(3):25-26. 被引量:6
-
9王慧琳.对北京大学生奥运信息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28(7):60-63.
-
10张娜.论新闻工作实践“三贴近”要求的心理学基础——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需求层次”的角度分析[J].新闻界,2007(1):52-53.
同被引文献33
-
1沈爱国,石红星.对匿名消息来源的多维审视[J].新闻实践,2002(12):26-28. 被引量:3
-
2刘建明.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下)[J].新闻界,2002(6):10-11. 被引量:10
-
3陆地.论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下)[J].声屏世界,2002(2):4-7. 被引量:5
-
4魏永征.市场经济和新闻损害[J].城市党报研究,2002,0(3):4-7. 被引量:3
-
5张立伟.都市报市场营销组合——华西都市报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6(4):62-68. 被引量:5
-
6李欣人.从文献计量学视角看近十年我国新闻理论研究[J].新闻知识,2005(8):18-20. 被引量:1
-
7韩丛耀;周振华.新闻价值论,2002(07).
-
8在新闻价值中介的构成,2002.
-
9周泽.新闻失实及其侵权问题新论,2002(07).
-
10刘荣忠.关于媒介接近权的研究——从读者来信看受众对媒介的接近权[J].新闻大学,2001(1):9-14. 被引量:11
-
1韩长城.《军事记者》误发之后……[J].军事记者,2004(6):50-50.
-
2误发的讣告[J].新闻爱好者,1992(6):40-40.
-
3夏新炯.既然责无旁贷,不如活出精彩——新媒体挑战下县市报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个力”[J].传媒观察,2016,0(8):55-57.
-
4读编往来[J].中学历史教学,2005(3):56-56.
-
5《纽约时报》为48年前的报道错误发更正[J].新闻前哨,2008(9):7-7.
-
6卡特 美国防部长叫停追讨误发老兵奖金[J].东西南北,2016,0(23):5-5.
-
7钟华.科技查新对提高期刊编辑质量的辅助作用[J].有色金属,2008,60(3):133-134.
-
8周宗胜.有感于编辑的“举手之劳”[J].中国记者,2012(3):120-121.
-
9曾其祥.稳妥与迅速并行不悖[J].新闻记者,1999(2):57-58.
-
10好书推荐[J].教师之友,2002(1):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