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刍议“国学”的“拿来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对国学同样有个"扬弃"的问题,要取其精华,弃其陈腐,坚持"拿来主义",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与时代精神与现代文明交融,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作者
任向东
机构地区
东营职业学院
出处
《现代教育》
2014年第9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国学
拿来主义
传统文化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曲殿彬.
论国学与国学教育[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3(1):26-29.
被引量:12
2
张宝林.
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8):65-67.
被引量:15
3
范涌峰.
国学教育的理性探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141-143.
被引量:18
4
况晓慢,司学红.
开展国学教育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68-69.
被引量:10
5
李迎春.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58-61.
被引量:17
6
周勤勤.
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6):48-48.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杜仕菊.
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J]
.工会理论与实践,2001,15(6):87-89.
被引量:5
2
覃启勋.
国学三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124-127.
被引量:7
3
王熠辉.
国学教育,重铸我们的文化脊梁[J]
.教育与职业,2005(34):46-47.
被引量:11
4
曾睿.
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
.江西教育(教学版)(B),2006(5):20-21.
被引量:11
5
余莎.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学”命运刍议[J]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0(6):66-67.
被引量:3
6
毕天璋.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46-50.
被引量:38
7
杨春霞.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J]
.新闻爱好者,2006(09S):10-11.
被引量:3
8
王芸.
“国学热”现象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思考[J]
.铜陵学院学报,2007,6(1):122-123.
被引量:4
9
王娟.
国学,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J]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71-72.
被引量:6
10
胡琪 崔清.浅谈大学国学教育的价值与途径.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9).
共引文献
60
1
姚才刚,张露琳.
“国学热”与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J]
.通识教育研究,2019,0(1):18-27.
被引量:1
2
裴佳楠,程安娜,陈学峰.
国学教育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0(5):1-4.
3
穆宣孚.
国学思想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01):166-168.
被引量:1
4
田德荣,卢青,赵秀英,薛燕,张君君.
国学教育在高职高专医学生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
.国际公关,2019(10):137-137.
5
刘志仲.
浅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J]
.文学教育(中),2010(8):34-35.
被引量:1
6
李楠.
国学经典之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意义及实践举要[J]
.成功,2013(2):100-101.
被引量:3
7
胡敏燕.
财经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初探——以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为例[J]
.文教资料,2010(30):198-199.
被引量:4
8
刘二辉,高洪韬,曾文峰.
青少年国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及实施原则[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143-144.
被引量:1
9
王远思.
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研究——以博雅的国学为主导[J]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9):217-218.
10
黄宇鸿,欧丽明.
国学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钦州学院学报,2011,26(4):51-55.
被引量:9
1
刘劲松.
外来文明及文明交融对中国的意义[J]
.东方,2000(7):49-51.
2
邓花琼.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J]
.清江论坛,2009(3):49-51.
3
黎丽萍.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J]
.沧桑,2013(2):59-61.
4
王佳玲.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46-48.
5
关雪菲.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思考[J]
.美与时代(城市),2012(6):66-66.
被引量:2
6
钱彤,董素玉,李柯勇.
在中西文明交融中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J]
.党的生活(青海),2008(12):13-13.
7
郑瑞宽.
运用朱子优秀文化 促进学生养成教育[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3):94-96.
被引量:1
8
解维俊.
研究开发齐文化的现实意义[J]
.理论视野,2009(1):55-57.
9
张薇.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J]
.才智,2015,0(23):275-276.
10
耿彦新.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6):147-147.
现代教育
2014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