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虚拟社区中的常识传播与社会关系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有关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的研究集中在专业社区中网民的知识结构、互动程度与专业知识的分享及创新间的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网络常识的知识特点、生产过程以及网民关系。以新浪博客中"四大名爹"的博文传播为例,研究发现,这些由新闻或日记生产的知识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修辞形式上均表现出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征;常识的分享与创新同时进行,创新更多地是为了阅读与消费;其传播过程更多地围绕意见领袖来进行,这些博主不仅互动积极,而且博客等级高,拥有很多粉丝;围绕这些意见领袖构成了常识传播的小群体以及群体间的社会关系。
作者 江根源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2,67,共4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基金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媒介建构环境下的意义理论研究"成果之一 编号:10YJC840035 201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网络社区中社会怨恨情绪的生成和疏导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号:12JCXW01YB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Howard H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electronic frontier.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p20.
  •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2014-08-20.
  • 3贺小光,兰讽.网络社区研究综述——从信息交流到知识共享[J].情报科学,2011,29(8):1268-1272. 被引量:16
  • 4艾瑞咨询集团.《中国社区论坛用户和站长研究报告2011年》,http://zz.comsenz.com/201 lreport.
  • 5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Second Edition). Harlow, 1987,p581.
  • 6[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7张爱丽,王翠玲.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J].科技与管理,2011,13(5):34-38. 被引量:2
  • 8E.Lesser, L.Prusak.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http: // ikm. Ihost. Com, 2009-06-05.
  • 9StephenJ. H. Yang and Irene Y. L. Chen (2007). A Social net-work-based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in knowledgesharing over Peer-to-peer network. Int. J. Human-computer studies, 68:321-332.
  • 10孙钥洋.《中华第一爹评选》.他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为李刚、王军、卢俊卿、李双江.中国这四大名爹,那一个最牛? ”httP://t.cn/alnkme.

二级参考文献75

  • 1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3):371-378. 被引量:121
  • 2谢洪明,王成,王琪.知识整合:内部社会资本和组织文化作用——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4):65-69. 被引量:14
  • 3韩维贺,李浩,仲秋雁.知识管理过程测量工具研究:量表开发、提炼和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5):128-136. 被引量:36
  • 4[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 5[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 6笑蜀.《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南方周末》2010年1月14日.
  • 7MCFADYEN M A,ALBERT A,CANNELLA J R. Social c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diminishing returns of th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47(5 ):735-746.
  • 8ADLER P S,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7-40.
  • 9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 (2):242-266.
  • 10SIMON R. Structural holes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identify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J]. Social Networks, 2010,32(3):168-179.

共引文献2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