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镜像自我与符号他者之间:侯孝贤电影的精神分析学观察 被引量: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侯孝贤电影诗学的重要面向。论述从侯孝贤的电影中认同自然的自我镜像化过程开始,观察这个过程如何发展到主体的符号化阶段,通过细读侯孝贤电影的各类细节,梳理其间蕴含的符号化过程中的种种辩证关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包括侯孝贤电影中被划除的大他者/父亲,还有火车/铁轨的历史象征,都涉及到前现代与现代性理论框架中怀旧与瞻望等复杂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在侯孝贤电影中,基于自然美学的、前现代的想象性自我如何遭到现代性社会符号他者的规整,而这种符号他者又如何显露出自身的缺憾与匮乏。
作者 杨小滨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37,共15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Cf. Cathy Lebowitz, "Heidi II", Lacanian Ink, Vol. 16 (2000): 94-95.
  • 2李振亚.《从历史的回忆到空间的想象:侯孝贤电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刘纪蒽编《他者之城:文化身分与再现策略》,(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65-266页.
  • 3焦雄屏.《寻找台湾的身份:台湾新电影的本土意识和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侯孝贤》,(台北)周家电影资料馆2000年版,第58页.
  • 4张靓蓓.《悲情城市》以前——与侯孝贤一席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2):64-78. 被引量:17
  • 5袁琼琼.《他的天空--候孝贤访问记》,载《电影欣赏》1985年第3期.
  • 6廖炳惠.《女性与台风一管窥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第148-150页.
  • 7Cf. An Jingfu, "The Pain of a Half Taoist: The Taoist Principle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King of the Children", in Linda Erlich and David Desser (eds.), Cinematic Landscape: Obsewations on the Visual Arts and Cinema of China and Japa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pp. 117-125.
  • 8Cf. MaxHorkheimer and Theodor W.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trans. John Cumming, New York: Continuum,1972, p. 34.
  • 9倪思然,倪金华.大陆“寻根文学”与台湾“乡土文学”比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16-21. 被引量:3
  • 10陈雅玲、徐丽琪、连伟岚、陈羿孜.《“撞球运动”报告心得》,见http://faculty.ndhu.edu.tw/-yyuanlteaching/nineball.htm.

二级参考文献3

共引文献18

同被引文献36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