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后现代哲学反主体性的逻辑与意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主体性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概念,从主体意识的萌芽到理性主体或非理性主体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后现代哲学兴起之后,主体性的地位可以说从“朝霞”走向了“夕晖”.本文主要通过考察主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其地位逆转的根本原因,以说明后现代哲学反主体性的逻辑必然性以及在后现代哲学视域中主体性的合法形态及其意义.
作者 张宗艳
出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2-34,55,共4页 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iege
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W201100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ZX01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26.
  • 3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74-75.
  • 4弗莱德·R·多尔迈 万俊人等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5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 6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7尼·格·波波娃.法国的后弗洛伊德主义[M].李亚卿,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66.
  • 8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共引文献1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