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青少年自杀现象与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青少年群体的自杀行为随时代变化呈上升趋势,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与逆反心理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本文借助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来分析这种相关存在的意义,并根据该理论指引青少年如何消除其认知失衡。
作者
许爽
机构地区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年第16期98-99,共2页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
费斯汀格
认知失调理论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唐小凤.
浅谈青少年“危险期”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10(14):7-8.
被引量:1
2
于辉.
青少年逆反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09.
被引量:8
3
马德峰.
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79-81.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魏克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险行为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9):674-677.
被引量:7
2
赵正铭,周丽萍.
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4):208-211.
被引量:12
3
刘化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34.
4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
5
林崇得.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
6
吕式媛.护理程序与主要的护理学说:国外医学·护理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83:45.
7
刘树林.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源、作用和对策[J].中小学教育,1994,(6).
8
叶广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2):68-69.
被引量:13
9
(苏)安德列耶娃(Андреева,Г.М.)著,李翼鹏.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
马惠霞,张建新,郭念锋.
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103-106.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27
1
徐小勇,王桂安,李海虹.
从认知失调理论看互联网中社会心理的变化[J]
.心理月刊,2022(1):226-229.
被引量:1
2
谌启标.
课程适应与专业成长:高中英语教师视角[J]
.新课程(综合版),2008,0(2):4-6.
3
白杨.
彝族在现代化中的文化心态[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7):65-67.
4
公雯雯.
角色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对转变社区青少年角色认知的启示[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47-50.
5
马雪明.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教育事件”[J]
.体育科研,2011,32(3):100-103.
被引量:1
6
黄大亮,黄淑贞.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开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新闻知识,2012(6):37-39.
7
王国超.
学校场域中的“局外生存”——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存”境遇调查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2-124.
8
马晓慧,严由伟.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预防[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3-135.
被引量:5
9
刘琳.
多元文化背景下认知失调与高职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究[J]
.文教资料,2013(17):145-146.
10
朱丽花.
如何将学生的叛逆心理转化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正能量[J]
.考试周刊,2014,0(42):42-42.
被引量:2
1
孙贤奇,金鳞.
掌控人生的90%[J]
.分忧,2016,0(8):1-1.
2
刘彤.
为什么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J]
.南方人物周刊,2016,0(9):22-23.
3
施诺亚.
恐惧背后:认知失调理论视角下的灾难性谣言分析[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65-68.
4
李莉莉.
论E·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7-28.
被引量:8
5
侯雅丽.
一个令家长心惊的话题——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瞥[J]
.家庭与家教,2003(6):20-21.
6
钟其,蒋晓冬.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5(2):33-36.
被引量:3
7
庞振超,曹保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上半月),2002,0(3):4-7.
被引量:3
8
沈汪兵,刘昌.
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45-756.
被引量:16
9
李文艳.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2012(4):1-3.
10
吴修良,徐富明,王伟,马向阳,匡海敏.
判断与决策中的证实性偏差[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1080-1088.
被引量:3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年 第1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