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交往理论研究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交往行为随着人们的出现而存在,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及社会学家都对其进行过描述或提及。但是,马克思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得出重要成果——形成"交往理论"的第一人。其后,先后经过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的研究与发展,交往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进步。本文通过对这三位学者"交往理论"的详细梳理,试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
高端君
机构地区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8-30,共3页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关键词
交往理论
互动媒介
人际关系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陈纪,吕如敏.
布鲁默和库恩在符号互动论上的异同[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6-28.
被引量:5
2
白春阳.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J]
.天府新论,2005(3):16-18.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1]Char les W.Tucker.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Kuhn's SelfTheory[J].Sociology Quarterly 7,1966.
2
[2]Arnold Rose.Human Behacior and Social Proces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Press,1962.8.
3
[3]W.I.Thomas,Th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Symbolic,Interaction[J].eds,J.Manis and B.Meltzer,311-336.
4
[4]Alfred Lindesmith and Anselm Strauss.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68.280-283.
5
[5]E.L.Quarantelli and Joseph Cooper.Self-Conceptions and Others:A Further Test of Meadian Hypotheses[J].Sociology Quarterly,199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0.
10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32,40,515.
共引文献
9
1
张莹,李树茁.
育龄妇女身份的探索研究——基于社会性别公平视角对DQ县的调查[J]
.妇女研究论丛,2007(4):17-22.
被引量:3
2
赵淑辉.
文化哲学视阈中的现代交往研究[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4):37-39.
被引量:1
3
姬晓鹏,张官禄.
当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现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67-68.
被引量:4
4
常东亮,董慧.
论转型社会境遇中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力[J]
.理论导刊,2012(1):46-50.
被引量:9
5
蔡绍硕.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电视专题新闻的叙事传播——以《新闻调查:网瘾之戒》为例[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0,20(4):94-98.
被引量:1
6
吴文梅.
侗戏在侗族村寨社会交往中媒介功能研究[J]
.四川戏剧,2020(8):79-81.
被引量:3
7
莫雅晴.
符号互动论视域下青年与主流文化符号何以“双向破圈”——以B站“后浪”议题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1,7(23):66-71.
被引量:3
8
崔岐恩,陆庆蓉,郑乐怡.
符号互动:儿童在陌生情境的相处之道[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10):62-67.
9
OKAFUKII.
符号互动如何促成线上情感共同体的凝结[J]
.新闻传播科学,2023,11(4):989-1000.
1
张秀琴.
也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范畴[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7-20.
2
李光辉.
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1-15.
被引量:3
3
李志伟.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之辨析[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78-80.
4
尹传红.
通俗化断想[J]
.科普研究,2009,4(3):77-82.
被引量:1
5
王浩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学分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0(5):13-16.
6
吴建永.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被遮蔽的原因[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52-57.
被引量:1
7
阳海音.
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限度[J]
.社会主义研究,2007(5):92-94.
被引量:2
8
陈杰.
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实践展望[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2):14-16.
9
赵秀娥.
社会历史之谜的解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交往行为理论》之比较[J]
.理论月刊,2014(5):67-69.
被引量:2
10
兰雪花.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19-122.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