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所为而为"原属儒家心性之学对孟子"义利之辨"的阐释,从老子"无为无不为"演化而来,要求道德行为出自纯粹动机,成为宋明儒心性修治的核心教义。至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族救亡语境中,在对传统道德动机论的反思下,"无所为而为"溢出单纯的道德论域,开始阐释审美、认识等活动。20世纪20年代,受梁启超新释的影响,该说被广泛用来阐释审美和学术独立论,同时陷入意识形态论争;另外,在吴宓、傅铜等人处,"无所为而为"成为英文"disinterestedness"的对译词。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宗白华以该说译介西方美学中的核心命题。明此流觞,可上续中国现代美学的本土学术谱系,下抵中国审美现代性之核心——审美功利主义。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8,共12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关系研究"(批准号:12BZW016)
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美学与清末儒学的思想谱系研究"(批准号:13NDJC152YB)成果